蘇家舜
一、談本課教學的思路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主觀與客觀、必然與偶然等方面分析“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以本課之史料,剖析中國資產階級及其自上而下的“立憲保皇”的改良運動之特征和后果,從而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歷史規律的探究能力。
在教法的選擇上,要緊扣教育、培養、發展三大功能,通過教法使學生掌握學法,注重多種方法的綜合與交叉使用,寓教于樂。
二、談本課教材的分析
《戊戌變法》一課,在八年級歷史教學中非常重要。“五四”運動以后的歷史中有更多的篇章要教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我們只有把《戊戌變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辛亥革命和“中華民國”的建立》等課目教授好,讓學生弄清中國資產階級的特點和中國封建勢力頑固的特征,才能更好地講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質,從而對學生進行歷史觀和愛國主義教育。
“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至“辛亥革命”,這段歷史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從邏輯推理上具有緊密的因果關系,因為中國封建勢力的頑固,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的幼稚,力量上的微弱,資產階級不論通過什么形式的改革都是不能成功的,“戊戌變法”就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所以中國共產黨領導全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黑暗統治,取得革命的勝利是歷史的必然。從逆向思維這個角度通過反證法的規律,也證明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道路的正確性,這就能較好地培養學生運用“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方法的能力。
講好此課,既能服務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的教學,又能服務于九年級世界史中幾個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之比較教學。所以《戊戌變法》一課在八年級歷史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談本課教材的處理
本課知識點不算多,但“小字”部分很多,講授時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小字內容,培養訓練學生“論從史出”的歷史思維方法和歷史分析能力。
本課雖篇幅不長,但小字部分內容較多,知識點也不算復雜,只要教師注意把握、利用以上的學習方法,就可在45分鐘內輕松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四、談本課教學要達到的思想教育目的
1.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而進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具有愛國、進步的意義,在社會上起了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
2.譚嗣同的慷慨捐軀,譜寫了近代史上志士仁人為國家前途不惜以熱血生命喚醒國民的一曲壯烈悲歌,他的精神、氣節值得后人景仰。
3.在強大的封建頑固勢力面前,不發動民眾力量,任何進步的政治運動都不可能成功。
五、談本課教學的方法與教學的手段
1.利用引緒法導入新課
首先復習提問:甲午中日戰爭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進行了哪些維新變法活動?這些活動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
然后由教師引緒導入新課:一千多名舉人參加的“公車上書”,使京師嘩然,國人震驚,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南北呼應的輿論宣傳,使要求民權、發展資本主義的維新思想廣泛傳播。康、梁等人為挽救民族危亡,實現維新圖強的政治抱負四處奔走,百折不撓。隨著維新變法運動在全國的迅速開展,康、梁的“上層路線”也終于感動了深居“大內”的光緒皇帝,變法即將成為現實。下面我們來學習1898年那不尋常的一幕。這樣就自然導入新課。
六、談本課的教學過程
1.保國會的成立(1898.4)(板書)
教師引緒:使學生了解保國會成立的背景;應用閱讀直觀細節法:指導學生閱讀第一、二段小字,引出三個要點:(板書)
要點:a.德占膠州灣,中國形勢:“瓜分豆剖”、“揭竿斬木”。
b.光緒帝“不甘作亡國之君”。
c.1898年4月,康梁組織保國會,訂章程,宣變法。
2.百日維新(1898.6—9.21)(板書)
(1)解釋法:a.戊戌變法(重點);b.公車上書(重點)。
(2)看圖表法:
看彩圖13(頤和園勤政殿),由此發布變法令,依法令四方面(政治、經濟、文教、軍事)內容,啟發誘導戊戌變法的以下知識點:(板書)
a.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b.意義:三個有利于。
c.支持者: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愛國知識分子。
(3)應用敘述法、讀書指導法綜合與交叉剖析引出本課教學的難點(板書)
難點:a.頑固派勢力強大;
b.維新派思想上的單純,政治頭腦的簡單,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c.維新派未深入群眾尋找力量源泉。
引導學生分析維新派為變法而流血犧牲的高昂氣節,引出本課教學的重點,從而達到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之目的。(板書)
重點:a.百日維新:1898.6.11—9.21,103天(得名)
b.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
七、教師小結
不流血的戊戌維新以流血的政變而告終,但維新志士的死卻喚醒了國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國富強起來,這條路走不通。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作者單位 云南省楚雄州雙柏縣大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