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當前,高中化學教學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高中化學教學效率低,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因此,教師必須積極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角”,提高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師要先行一步,做好教學活動的“引路人”
首先,教師必須把教材“吃透”,要對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識點進行歸納,要認真研究教材特點,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掛鉤,要敢于刪減不合適的內容,要敢于打亂教材順序,要對有關聯性的知識進行串聯,讓學生在漸進式的學習中充分掌握化學知識。其次,教師要主動向學生伸出“橄欖枝”,要創造師生互動的良好氛圍。高中化學教師一般比較嚴肅,容易給學生“高高在上”的感覺,學生一般不愿意與教師“親近”,表現在化學課堂上就是學生“有問不答,有疑不提”。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無法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生也無法找到問題的答案,對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往往會“不了了之”。在學生“不敢”向教師發問的情況下,教師要主動地向學生拋出“橄欖枝”,要引導學生發問,要構建學生和教師溝通的橋梁,拉近學生和教師間的距離。
二、采用故事導入法展開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度
高中化學課堂可以利用故事導入法展開教學。比如,教師在講解醋酸時,可以導入這樣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德法交界處,一個德國婦女挎了一籃子雞蛋經過時受到士兵的盤查,士兵盤查完后并沒有發現可疑,這時候,其中一個士兵無意中拿起一塊雞蛋向空中拋去,德國婦女立刻緊張起來,把雞蛋打開以后發現蛋清上布滿了英軍戰事信息。”學生聽到這里心里都會冒出疑問?教師可以適時地進行“傳道授業解惑”,告訴學生這是“醋酸在作怪”。原來用醋酸在蛋殼上寫字,醋酸干后不會有任何痕跡,但將雞蛋煮熟,字跡就會顯現出來。這個故事主要是醋酸與雞蛋的成分碳酸鈣相互反應產生的。采用這種故事導入法,學生會聽得更入神,對知識的掌握也會更容易。
三、以“社會生活或生活實踐”為切入點,實現化學教學的生活化
高中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對生活、對社會都有了一定的認知,這就給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條件。高中化學的很多理論知識都來源于生活實踐,可以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很多“化學模型”。很多學生都有被蚊蟲叮咬的經歷,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處理蚊蟲叮咬的,有的學生說是用花露水,有的說是直接用水沖洗,還有的學生置之不理。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有沒有想過用所學的化學知識來止癢”。學生因為迫切想要知道答案,同時又覺得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會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教師再適時進行講解“蚊蟲在叮咬人體時會分泌出一種有毒物質,這種物質的主要成分是甲酸。在被蚊蟲叮咬后我們可以先用手按緊叮咬處,阻止甲酸大面積侵蝕皮膚,同時,可以用棉簽等蘸上一些稀氨水涂抹叮咬處。”同時要講解這一原理主要因為氨水具有弱堿性,可以和甲酸發生中和反應產生甲酸銨,就不會刺激皮膚。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有效性最主要的就是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作者單位 遼寧省莊河市第四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