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繼維
摘 要:在初中如何做好初高中的銜接,一要打好基礎,二要讓學生形成一定的化學思維。
關鍵詞:初高中銜接;基礎;溶解度計算
教了幾年初三化學,總是能聽到升入高中的學生說高中化學聽不懂,很難,失去了信心等。開始沒在意,后來多問了些學生,也咨詢了幾位高中老師,發現原來教材改革之后,好多知識在初中不要求或者要求不高,而高中卻當作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結構來處理,上來就用,就造成了學生認知的脫節。針對這個問題,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我請教了高中老師,又跟教研室老師探討研究,幾次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并且進行實際教學的摸索與實踐,終于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我的一些做法進行以下總結,以期與同行
交流。
一、有關溶解度計算
初中沒有要求計算,只是要求學生能從一定溫度、100克溶劑、達到飽和狀態、已溶解的溶質質量等方面了解固體溶解度的概念。但高中就在飽和溶液中溶質質量、溶劑質量、溶解度三者之間的換算關系的基礎上,要求進行溫度改變、溶解、結晶等問題的計算。這些計算是中學化學計算中的難點也是重點。所以,我在初中的“溶解度”教學中,先讓學生掌握固體溶解度的概念,之后分析概念中的4個關鍵詞(即一定溫度、100
克溶劑、飽和狀態和溶質的質量),并且舉例說明這4者缺一不可。再學習了溶解度曲線之后,再結合溶解度曲線,說明某一溫度下,一定量的某物質溶解在100克溶劑里,能否形成飽和溶液,此時溶液中溶質、溶劑、溶液的質量比如何以及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等。通過反復的訓練,學生不僅掌握了溶解度的概念,同時也能用來解決相關的應用問題。
二、有關氧化—還原反應
初中只要求學生能從得氧、失氧的角度認識氧化反應、還原反應。高中則從化合價升降,電子得失兩個角度進一步地從本質上來認識氧化—還原,并且以此來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初中化學在氧氣的性質部分,介紹了物質跟氧發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在單質碳的化學性質處,介紹像氧化銅這樣的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奪去的反應叫做還原反應。在此,結合單質碳還原氧化銅的反應,給出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并且以此為例,說明在氧化還原反應中,失氧發生還原反應,得氧發生氧化反應;發生氧化反應的被氧化,發生還原反應的被還原;失氧的作為氧化劑具有氧化性,得氧的作為還原劑具有還原性。那么,在高一復習的時候,就可以讓學生標出這個反應中各種元素的化合價,結合初中給出的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定義,就可以得出氧化還原反應與化合價升降的關系了。接著再以鈉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鈉為例,從原子結構入手,分析金屬原子失去電子與非金屬原子得到電子,層層深入,最終得出反應本質是電子轉移。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由于受到認知過程以及心理發展過程的限制,初中化學以“經驗型”學習為主,死記硬背的記憶內容比較多。而上了高中,不僅自主學習的能力要有所增強,學生更要形成化學學習的思維、解決化學問題的方法以及研究化學問題的思路。所以,初中的基礎尤為重要。不僅儲備知識的基礎,同時還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閱讀習慣、化學符號的書寫規范、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格式規范、基本實驗操作的規范等。“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基礎打好了,才能有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國韜,楊雪梅.現代教育理論研讀.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07.
[2]孔夕禮.有效教學: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08.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市東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