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摘 要:初中歷史好課要具備三個特征:第一,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第二,適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學會學習;第三,以“訓”和“練”為主線,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歷史好課;學生主體;教師主導;訓練主線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就應該有一定的評價標準;作為一門藝術,就必須堅持創新。如何把二者有機統一起來,上好每一堂課,是我們歷史教師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那么,怎樣的歷史課才算是好課呢?
一、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要上好歷史課,就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用不同層次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的發言聲不絕于耳。要想讓學生積極發言,教師不僅需要在做教學設計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他們感興趣的問題,而且教師在課堂上要組織多種說話訓練,各種不同的訓練方式可以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地鍛煉。一問一答式訓練的是一個人,而各人自練自說式訓練了全班每一個同學。這樣因問題、因訓練目的而異,采用不同的訓練形式,才能真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使學生能真正地參與到課堂當中,實現“我的課堂我做主”。
二、適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并不是教師可以完全放手,而是教師在適當的時機給學生以指引,要給學生提供話題和方法,讓他們有學習的方向和興趣。
第一,教師應當掌握教材的知識結構,理清學習內容之間的基本聯系,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所謂知識結構,一指構成教材的基本內容,二指這些內容是按怎樣的方式連結起來的,即通常所指的內在聯系。學生掌握了知識結構,就掌握了閱讀教材的一把鑰匙,就能把看起來分散的知識納入一定的系統之中,從而產生“庖丁解牛”的效應。
第二,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指導,最主要的是教師在教學中的示范作用。如:中國近代史上有許多不平等條約,對條約的內容,學生往往容易混淆。教師應就記憶方法進行點撥,如將《南京條約》的內容濃縮為12個字: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這樣不僅好記,而且增加了學習歷史的趣味性。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習效益必將迅速提高。
三、以“訓”和“練”為主線,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課堂訓練是“教”與“學”的完美結合與和諧統一。“訓”是指教師的引導、啟發、點撥;“練”是指學生的探究、感悟、提高。從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雙邊交流的過程,就是教師“訓”與學生“練”交互作用、循環往復的過程。其中,教師要處理好“訓”與“練”的關系,教師的“訓”要為學生的“練”服務,學生的“練”又為教師的“訓”提供反饋信息,使教師的“訓”更有成效。
歷史好課是創新性的勞動,而創新永無止境。作為教師,積極實踐,認真總結,積極探索,才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永葆教學生命的青春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閆煥民,劉印亮.上好一堂課的22個關鍵要素:初中歷史.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2]劉克明.教學問題診斷與技能提高:初中歷史.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作者單位 河南省濮陽市第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