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源
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只是傳授知識的結論,更重要的是懂得結論產生的過程,不是簡單地向學生“奉獻”真理,而是要教會學生去“發現真理”,鼓勵學生探究,鼓勵學生思維,主張學生多想、多問、多動,啟發學生質疑問難,注重發散思維的培養,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提高教師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教師必須具有創新意識。首先,教師要從思想上改變觀念,改革課堂教學,在教學中真正做到具有創新意識。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深刻領會教材內涵、知識結構和邏輯順序,理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才能在教學中講清難點,闡述重點。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在講述概念原理時,充分利用新奇、生疑、困難、矛盾去引起學生思維的沖突,使學生通過多思、多悟,主動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其次,教師要注重知識結構更新,提高自身素質。教師應當在教材的基礎上追蹤當前地理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要善于發掘教材中的創新題材,善于提出啟迪學生想象、創造的問題。因此,地理教師要通過廣泛閱讀理論專著、報刊,及時收看、收聽電視、廣播,收集網上資料,更新地理專業知識的結構和交叉學科知識的掌握,以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適應時代的需要。
二、營造氛圍,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心理學家指出:緊張的學習氣氛制約著人們智慧潛能的發揮,而寬松民主的學習環境可以誘發學生的創新潛能的萌動。因此,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探索,標新立異,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給學生創造一個創新思維的環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只要有一丁點兒新思想、新意識、新觀點、新方法都應給予鼓勵、肯定、表揚、引導,讓學生對自己充滿自信,從而使學生養成敢于探索、敢于開拓、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三、靈活結合教材,激發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具有敏捷性、靈活性、獨創性、求異性和深刻性等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轉換角度、改變方式設計新穎的問題,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和引導學生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發揮豐富的想象力,沖破一般思維定勢和常規的束縛去探討和解答問題。如,在學習“地球公轉的特征及產生的地理意義”時,可提出假設:當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甚至為零時,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五帶劃分將如何變化,會引起哪些地理現象的發生等問題,幫助學生突破習慣思維的框架,另辟蹊徑,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巧用導語,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導入,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求知欲。猶如樂曲的“引子”、戲劇的“序幕”,起著醞釀情緒、帶入情境的作用。如在講“時區和日界線”時,設問:有個孕婦在一艘輪船上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男嬰,結果在日期計算上弟弟卻比哥哥大一歲,那么,試分析這艘輪船在什么海域航行?怎樣航行?為什么弟弟會比哥哥大?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探索問題和創新的意識。
五、創設問題情景,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所處的情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最佳的教學情景,必然會引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為避免學生產生思維定勢,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對同一問題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和分析,敢于想前人沒有想過的問題。訓練學生將常規問題倒過來思考,增強創新能力及應變能力。例如:講“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時,設計以下問題:(1)假如地球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反,地球上哪些地理現象與現在相同或相反?(2)假設地球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同,但都是自東向西,地球上哪些地理現象與現在相同或相反?以上兩種情況,將會對世界地理環境和世界經濟產生哪些影響。通過這種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學生就會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不因循守舊,而是運用新角度、新觀點,遷移、變通和獨特地去認識地理現象和規律,從而能提出與眾不同的獨特見解來,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加強學科間的知識聯系,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把地理知識的教學與相關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知識網絡,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靈活性,改變知識分割、孤立、易忘、難用的境況。這樣,不僅可以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而且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如:在講述“長江三峽”時,引用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形容三峽山勢高峻、水流湍急、峽谷幽深的特點,這里蘊藏著巨大的水力資源,進而說明建設三峽,開發資源為人類造福,這是舉世矚目的偉大壯舉。又如:在講“地球自轉方向、氣旋與反氣旋、南北半球水平運動物體偏向的判定”等內容時,利用物理的左右手定則加以說明,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這樣不僅能增強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有利于學生掌握系統完整的知識,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挖掘創新潛能之功效。
七、開展地理活動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開展多種具有探索性、研究性的地理活動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各種活動,在有目的的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以培養學生目光的敏銳性、思維的獨特性。例如:組織學生進行氣象觀測、地形地貌勘察;開展地理模型制作活動,舉辦地理墻報、寫地理科技小論文;調查當地河流水量變化和污染情況;讓學生到學校附近工廠、居民區、農村等生態環境進行實地考察,對周圍環境進行分析和評價,并對改善生態環境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通過地理實踐活動,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動腦、多問、善思,并從中受到激勵啟發,產生聯想和靈感,增強創新意識,訓練和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
總之,創新以人為本,面對新世紀新的教育潮流,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人們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擺在重要位置,積極探索在地理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