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益
今天,信息技術已成為教育技術的核心,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每一位教師都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計算機、數碼攝像機、高清晰彩電等硬件的更新換代,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軟件的開發、素材庫的廣泛應用,為中學化學的現代化教學提供了先進的教學手段。在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展示微觀世界,為學生營造豐富而生動的課堂教學氛圍,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激發學生的探索激情等方面有較大促進作用。
一、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原則
1.創設情景、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的原則
化學教學過程是指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和任務,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通過教和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掌握化學基礎知識、發展化學技能的過程。以“任務驅動”組織教學過程的思想,是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不是將技術簡單地應用于化學教學,而是利用信息技術創造數字化的學習環境,創設主動學習情景,通過將化學教學任務情景化,使學生置身于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學習過程中。譬如當前就有許多化學教師利用Web Quest進行網絡研究性學習。
2.使化學教學過程最優化的原則
整合的目的是優化教學過程,不是為了整合而整合。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不能盲目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過程來代替化學實驗。從心理的角度分析,無論是有意注意還是無意注意,變換學習方式最有助于學習。如果不是特別需要,盡量避免一節課全程應用計算機教學,否則學生的視覺和心理疲勞將會抑制大腦對信息的接受。有些課雖然只用了幾分鐘的軟件輔助,卻解決了最難突破的關鍵點,稱得上是畫龍點睛,堪稱好課件。
二、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新型教學結構包含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媒體四要素,它們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程整合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四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得最終建構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體現新型教學結構的要求。
1.信息技術與教師備課過程的整合
教師要想講好一堂課,課前的備課尤為重要。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的快速傳播,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地去獲取相關的信息來備課。毫無疑問,要取得大量的信息,教師除了要熟悉課本上和教學參考書上的內容外,還得想辦法從別的途徑去獲取更多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知識,而上網查詢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也可以通過從網上下載電子教案、經典例題等方面的內容進行參考,再根據學生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刪除學生不具備的條件,加上適合學生接受的內容。
2.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過程的整合
化學是一門從原子、分子水平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規律及合成的學科,有些概念、原理、反應歷程很抽象、不可見、難理解、難解釋,借助計算機可以模擬粒子運動、分子形成、溶解過程等,增強其直觀性。化學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一些有毒、有污染、有危險、常規條件下難反應或無法操作的實驗,可用計算機模擬操作。化學還是一門應用很廣的學科,如化學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可用計算機制作圖像、攝像等,使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生活,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進入社會。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快速、逼真地展現事物發展的歷程和思維的過程以及反映現實生活的實際場景,為教學提供新型的學習資源環境和輔助手段,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的養成。
三、信息技術在應用中的思考
為了正確認識和有效實施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忌過度依賴多媒體,忽視其他教學手段的運用
創設真實學習情境,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參與學習,切身經受情感體驗,這是新課程的要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規定:“創設學習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于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在創設學習情境時,應力求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迪性。例如能夠創設化學教學情境的媒體有多種,如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它們都可以用來創設化學教學情境。
2.忌只重課件演示,忽視化學學科的教學目標
就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整合而言,最直接的方式是在化學課堂教學中演示課件。那一幅幅漂亮生動的畫面,的確比平鋪直敘的教學方式更易使學生理解,但是“整合”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單就現代化媒體運用也絕非課件一種形式。課件本質上是目標特定的結構化學習材料,光有課件還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還需要一個功能強大的學習管理系統,需要利用多種信息工具和大量的信息資源作為教學的支持。尤其是從強化運算的角度來講,教師應以實現化學教學目標為最根本的出發點,選用適當的信息技術,是為了改善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課件的演示。
參考文獻:
[1]林能頂.反思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整合存在的問題.實驗教學與儀器,2005(12).
[2]包朝龍,姚春生.淺議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有效整合.化學教學,2005(11).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梧田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