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雨榭
摘 要:主要介紹了當今許多青少年由于家庭教育方式不當而導致了許多心理疾病以及一些錯誤的教育方式導致的疾病,特別說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別是要呵護孩子的情緒,教給他們正確認識事物的能力。要用心去讀懂您的孩子,讓他們更加幸福地生活。
關鍵詞:情感交流;青少年;心理健康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國家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增多,中小學教育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的重視。對于中小學生的教育不僅是智育,更是德育,中小學生不僅需要身體健康,更需要的是心理健康。目前有心理疾病的中小學生患者不計其數,其中有先天性的疾病,也有由于后天教育方式不當所導致的心理疾病。導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有家庭因素,也有社會環境因素。其中每個家庭是個體成長的發源地,在一個家庭中能否處理好親子關系成為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有些學生正是由于缺乏與家長的良好溝通而產生負面的情緒作用,使他們的情感沒有得到積極的發展,從而影響了整個成長過程。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他還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壤上。”這一觀點告訴我們情感決定意志,意志支配行動。所以在教育改革中應該把注重情感教育作為主導方向。
一些科學家通過研究得出結論,某些心理疾病的產生是由于幼年或少年時的不良認知所導致的,而不是某件事本身所致。作為家長應該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地客觀認識自己的情緒。青少年正處于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由于意識上相對懵懂,容易形成一些不良認知,加上高考等升學考試壓力大,更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外界的壓力而產生對社會厭惡的情緒。家長不應該只把分數看做孩子學習能力的唯一評判標準,應該認識到人對于知識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應當以孩子的興趣作為出發點進行知識的延伸,從而獲得全面的知識結構,而不是僅僅把孩子當做一個儲存知識的容器。當孩子在學習中或人際交往中遇到困惑時,家長應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理解孩子的處境,加強親子溝通。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也不應該采取強硬的懲罰措施,而是耐心與孩子分析衡量做一件事情的利與弊。當孩子向家長們分享他們生活中的快樂時,家長們也不應當敷衍了事,認為與自己無關,而應當多考慮孩子為什么會得到這些快樂的感受,從而挖掘孩子的成功的潛能,適當多鼓勵孩子,讓他們成為你可以用“心”交流的朋友。
一、正確對待孩子表達的情緒
在現代社會,許許多多不良教育方式導致了孩子心理的扭曲與情緒智力的下降,有些學校和家長常常把智商提高作為促進孩子發展進步的唯一要求,而忽視了情緒上的教育。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家長不應把社會中產生的不良情緒發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應就做錯的事本身對孩子進行批評與指導,而不應該歸咎于其他客觀原因。當孩子自然地向父母傾訴自己心中的不滿情緒時,也不應當直接當面指責或教訓孩子,而是應該抱有一個寬容、理解孩子的態度,比如,“其實我理解你現在的心情是……我知道你是為這樣一件事而產生這樣的情緒,但是你可以用……的方式去表達。”人的心靈總有脆弱的一面,要注意呵護孩子脆弱的心靈。
父母應該善于對待孩子的叛逆心理,其實叛逆并不是壞事,只是看你如何引導他將叛逆心理向正確的方向發展。畢加索的父親曾經“鼓勵兒子叛逆老子”,于是他的畫風格多樣化,出現了諸多不朽的傳世之作。孩子既然出現這樣的心理,說明他已經試圖獨立地處理一些問題,這表明他比兒童時期成熟了一些。應該尊重孩子的思維方式,適當地時候“放他一馬”,這樣孩子就會在思想上掌握一部分主動權。要樹立孩子在家中的主人翁地位,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自己主動地體會生活中的苦與甜、
悲與樂。當孩子取得了“成功”,多鼓勵他;當他失敗了,撫慰他受傷的心靈,幫他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家長應該作為孩子幸福的港灣,為他遮風擋雨,但這并不代表家長什么都要代替孩子去做,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得到的教訓越多,學習到的知識就越多,由孩子自己主動經營的幸福會讓他覺得比吃了蜜還甜。
情感的表達有言語表達和非言語表達兩種,人類在表達情緒體驗的時候,還會盡量用自身的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無論是面部表情還是身體姿態語言都是人們表情達意的方式,被統稱為非言語表情。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培特認為,在人進行情緒表達時,往往言詞的使用只占了7%,而聲調占38%,剩下的55%都是由面部表情和身體姿態來完成的。雖然此研究表明,在人的情緒表達中非言語表情的作用要大于言語表情,但本人認為,在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交流中,言語表情也是起重要作用的。因此家長應用正確的語言方式去引導孩子在人生中走向正確的道路,不要讓自己的不良表達方式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夫妻吵架要避開孩子,即便吵架的內容是和孩子有關的,也不要直接當著孩子的面吵,這樣會讓孩子產生負罪感和自咎感。也不要以“我說這些是為了你好”來掩蓋一切。在與孩子的溝通中講話的語言用詞和語音語調也是至關重要的,比如說不要用十分極端的詞,如“絕對不能”“一定”,或濫用激將法“我覺得你這輩子肯定考不上……學校”。對“不”這個字要慎用,不到萬不得已不要強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這樣會讓他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千萬不要給孩子潑冷水。比如孩子問家長:“天空為什么是藍的?”你即便不知道,也不應該說:“難道還能是綠的嗎?你真是年幼無知,竟然問這么幼稚的問題!”當孩子得到一件漂亮衣服時準備在你面前炫耀一番時,你千萬不能說:“就你自己買的好看是吧,你難道嫌棄媽媽給你買的不好嗎?”另外對人講話時的語音語調也是產生情緒的關鍵因素,語音語調的重音位置的偏差都會引起理解上的偏差,從而造成誤解。
二、培養孩子的主觀幸福感
情感是態度這一整體中的一部分,它與態度中的內向感受、意向具有協調一致性,是態度在生理上一種較復雜而又穩定的生理評價和體驗。情感包括道德感和價值感兩個方面,具體表現為愛情、幸福、仇恨、厭惡、美感等。《心理學大辭典》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主要是指人們對其生活質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認知性的整體評價。在這種意義上決定人們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實際發生了什么,關鍵是人們對所發生的事情在情緒上做出何種解釋,在認知上進行怎樣的加工。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主觀的、整體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它是評估相當長一段時期的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在家庭中培養青少年的幸福感可以幫助他快速通向成功,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幸福感是家長們在教育和指導孩子中必須學習的一條。首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自由快樂的生活環境,比如要多贊美孩子的優點,與孩子共同分享他們的喜悅與憂愁,以積極的態度關注孩子們的愛好,并幫助他們發展愛好。在孩子學習之余要經常帶著孩子出門旅游、觀光等,讓孩子多見見世面。另外也應推薦孩子讀許多好的課外書,特別是鼓勵孩子看他們自己喜歡的健康的書籍,讓孩子從書中擴展自身的知識面,鼓勵孩子在游戲中學會生活的道理。不要僅僅從外部的物質上關注孩子,應該更多地關注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
作為父母應當呵護孩子的成長,保護孩子的內心,但這種保護不等于溺愛。培養孩子對于挫折的抵抗能力也是必要的。一位世界著名的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曾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后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復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近年來一種旨在提高孩子對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教育已在發達國家興起。這種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樂觀精神。教育和心理衛生專家公認,對挫折的良好心態是從童年和青少年時不斷受挫和解決困難中學來的。父母和教師在培養孩子“幸福品質”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有時孩子的選擇中會遇到痛苦,但父母要做他們的人生導師,讓他們從痛苦中“悟”出道理。每一個父母都應清醒地認識到他們不可能一輩子成為孩子過分依賴的對象,孩子最終要到社會上摔打,建立廣泛的人際關系,而這種關系是建立在子女與父母的人際關系以及父母與他人交往的基礎上的。父母首先要做孩子的榜樣,熱情好客、待人誠懇寬容的父母對孩子有很好的影響。但父母說孩子的缺點或優點時要具體、誠懇,具體錯在哪對在哪要讓孩子了解清楚,這樣便于下次改正,如果一味地否定孩子,就會使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對錯,從而喪失了自主決策的能力。
在一些富裕國家,人們已深刻認識到物質條件的優厚并不是與孩子的幸福感覺成正比。在適當的物質生活保證下,要教會孩子除了物質以外,如何在內心創造一種快活的情緒。西方流行一句話:“幸福的人過著一種平衡的生活。”許多教育家強調在“挫折教育”中應培養孩子從多方面獲得幸福的能力。僅僅把幸福寄托在一種追求上,最終往往是痛苦的。“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內容就是培養孩子對受挫的恢復力。樂觀的孩子不是沒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從痛苦中解脫,重新振奮。家長應認真培養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三、培養孩子對生活的滿意度
黃昏時分,賣燒餅的夫妻數著一天的收入,比昨天又增加了兩塊錢,夫妻倆相視一笑,天地格外美好;而也正在這個黃昏,另一個腰纏萬貫的富翁僅因為所持股票面值下降了30個百分點而飲彈自殺。其實僅他留下的不動產折合成錢,也夠那對賣燒餅的夫妻吃上幾輩子。從這個故事中可以領悟到,一個快樂的人不一定就是最有錢的、最有權勢的,但快樂的人是真正幸福的人,因為幸福的真諦就是快樂,而快樂又往往來源于滿意知足。
當然在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的今天,我們不贊同消極的態度,應鼓勵積極進取參與競爭的人們。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來講,有競爭才能推動社會各方面的快速發展。但當競爭者在競爭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挫折或失敗而煩惱時千萬不能糊涂和失去理智,更不能做出不明智的蠢事。此時最好是用“滿意知足”的心態去看待問題,這樣才會使自己失落的心靈找到新的平衡。知足不等于什么都不追求,而是不能去強求。“滿意知足”的心理狀態的確會幫助你,使你盡快調整心情,冷靜地總結失敗的教訓,從而使你放開包袱,重拾信心,開心快樂地從頭再來,以利再戰!
在青少年生活滿意度的研究領域中,研究者們通常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考察青少年生活滿意的影響因素。已有研究中涉及的與青少年生活滿意度有關的客觀因素主要有人口統計學的變量、生活實踐和家庭環境、親子關系和同伴關系,主觀因素主要有自尊和自我概念、控制點以及其他的一些人格因素。
對于青少年這一群體而言,在學校生活里影響學生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評價的主要是人際關系,學習個體健康適應。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環境和經濟條件、合理的父母教養方式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視。和睦的家庭氣氛,父母與孩子更多的溝通與交流,能使孩子體驗到較多積極的情感;而不和諧的家庭氣氛常使孩子體驗到消極的情感,從而對生活持負面評價。當孩子面臨負面情緒時,可以指導孩子進行認知重評,它可以使個體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因而這種方式有利于個體從消極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能使個體想象開心的事情,逃避傷心的情緒,從而減少對悲傷的體驗;又或者采用自我激勵的方式,隨心所欲做一些自己平時不敢“奢想”的事情,這樣也許會進一步提高人們的正性情緒,進而提高對生活滿意度的
評價。
四、減少孩子的矛盾心理沖突
個體在有目的的行為活動中,存在著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動機時所產生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就是心理沖突
(mental conflict)。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方向的動機、欲望、目標和反應同時出現,由于莫衷一是而引起的緊張情緒,是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有些孩子平時買衣服時總是無法做出決定,該買還是不該買,應該買哪件,逛街購物的時間比別人要多出很多,有時服務員都很無奈,原因是買得不好看怕同學笑話自己沒眼光,買得價錢不合適了覺得給家里浪費錢,同時也怕家里人說自己不會省錢。還有的孩子上課時想回答又不敢回答老師的問題,怕回答錯了老師和同學會笑話。這些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都是說一套做一套,因而會讓孩子有種很疑惑的心理,不僅影響孩子的判定力,也會使自己的形象在孩子的心里大打折扣!因此各位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不能有瞻前顧后的心理,要堅決行事,假如父母長期處于一種矛盾心理,不僅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還會挫傷孩子對理解事物的積極性和判定事物的自信心。碰到事時孩子感到疑惑,分不清到底該怎么去做,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以理性的言行克制自己的矛盾心理!
總之,使孩子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讓孩子在生活中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緒,是每個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父母不僅僅要成為孩子忠實的知己,也要學會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導師,與孩子一起分享人生道路上的喜與悲、苦與樂。這樣您的孩子才會獲得更富足、更美好的人生。
參考文獻:
宮火良.情緒管理原理與方法,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04.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