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紅
摘 要:化學科學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各項生產事業的發展,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但也帶來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只有當人們,尤其是作為未來的主人的中學生普遍樹立起環境意識之時,才能形成社會力量,共同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關鍵詞:化學課堂;環境化學;環保意識
化學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發展關系密切。化學科學的發展增進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促進資源、能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為新物質的制造、合成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在很長一段時期里,由于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廢氣、廢水、廢渣隨意排放,化肥、農藥不合理使用,污染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人類要更好地生存,就必須保護好自然環境。
一、培養中學生環保意識的重要性
近年屢屢發生的公害事件終于使人們認識到化學物品造成的環境污染最為嚴重。治理已發生的污染固然重要,但根本大計還在于防患于未然,要使人們在建設的同時考慮到對環境的影響,樹立“環境意識”。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小型工業發展迅速,在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給我國廣大農村這塊凈土帶來了新的環境污染。2011年6月5日,中央電視臺曝光哈藥集團制藥總廠長期違規排污:工廠周邊廢氣排放嚴重超標,惡臭難聞;部分污水處理設施因檢修沒有完全啟動,污水直排入河,導致河水變色;大量廢渣要么不分地點簡單焚燒,要么直接傾倒在河溝邊上。對藥廠相鄰區域空氣質量檢測結果顯示,硫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氨氣超標20倍。且這種“水陸空”立體式排污已非一日,周邊居民曾多年投訴,但哈藥總廠始終不愿投資解決問題。2012年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燃燒煤和機動車輛排放出的廢氣將對大氣造成更為嚴重的污染。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若不加強環境管理,讓不斷增加的工業“三廢”繼續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就會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后果。我校位于農村,大部分農民環境意識較差,這和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是不相適應的。要提高全民的環保意識,首先就要從學生做起,從課堂做起,因為學生是未來的主人,是將來的建設者。可見,在中學向學生介紹有關環境化學與防止環境污染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二、利用化學課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通過學習化學、通過實驗開展環境化學知識教育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環保知識。當學生進入實驗室時,要告訴他們大部分化學藥品有毒有害,我們要按照正確的方法使用。如在學到P、S在氧氣中燃燒時,用Cl2,NO2,H2S等有毒氣體做實驗時,應強調學生注意檢查裝置的氣密性、化學藥品用量以及設計吸收尾氣的裝置等。實驗完畢,還應將廢液集中倒入廢液缸中,可回收的盡量回收,以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通過課堂教育慢慢培養學生有環境保護意識,并使之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三、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學生的環保知識
1.CO污染
在進行初中化學CO性質教學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CO是大氣污染物之一,它可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重者使人死亡。如備受關注的陜西省定邊縣堆子梁鎮中學“12·2”煤氣中毒事件,致11人死亡。
2.氮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污染
氮氧化合物和硫氧化合物是大氣中的重要污染物。礦物質的燃燒,硫酸廠、硝酸廠的廢氣,煉鋼廠的廢氣等是重要的污染源。SO2為大氣污染的元兇,有一定的致癌作用。氮氧化合物對人體有刺激作用,其毒性為CO的五倍,NO結合血紅蛋白的能力強于CO,如空氣中NO2濃度達到0.5 ppm可使樹葉全部掉光。
3.鹵代烴污染
初中不學鹵代烴,但是可給學生介紹制冷設備產生的氟利昂排入大氣后可破壞臭氧層。目前臭氧層已經出現了空洞,減弱了臭氧層對陽光中紫外線的阻擋作用,使人類患皮膚癌的可能性增加。有人預言,到2075年世界上皮膚癌患者會因臭氧層空洞而顯著增多,紫外線也可刺激人的眼睛,到那時白內障患者人數也會大增。
4.CO2對環境的影響
講CO2性質時,介紹空氣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溫室效應。燃料的燃燒使大氣中CO2含量升高,使全球氣候變曖,有人預計到下世紀末全球氣溫可平均升高2.5 ℃~5.5 ℃,將使冰川融化,許多島嶼被海水淹沒。引導學生分析“溫室效應”的原因,使學生通過討論分析得出人類必須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等,大力發展新的清潔能源,如H2能源等;大力保護森林等結論,以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5.有關水體污染的教學
在講到愛護水資源時,向學生介紹工業廢水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其中重金屬污染物毒害作用最大。多數重金屬鹽對人體有明顯的毒害作用。因重金屬離子與人體內蛋白質的分子結合成不可逆的變性物質,導致人生理活動障礙。農業廢水中向學生介紹常見的農藥化肥的污染,向學生介紹農藥在保障糧食豐收的同時又易殘留,不易分解,且易富集在生物體內。化肥中的N、P元素可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水質惡化,如赤潮、水華。
總之,中學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教育的內容很多,教師要盡量因地制宜,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人類與大自然的協調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講座、競賽等形式讓學生提高認識,使學生深切地感到環境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并結合現有法律法規的宣傳加深學生對環保意義的認識,組織學生參加環保法律法規的宣傳,利用3月12日植樹節、5月31日世界無煙日、6月5日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讓學生在宣傳中了解我國有關這方面的規定和常識,以提高學生對環境污染問題的認識和重視。
利用節假日、夏令營,組織學生對當地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區、水土保護區和環境污染區等進行實地考察,使他們認識到人與氣溫、氣候、空氣、谷物增產、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及環境保護等都存在著密切關系。通過現場對比,豐富學生環境方面的知識,結合已學的知識,開展有關環境污染與保護知識的問答。例如,酸雨是如何形成的?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物質是什么?如何防治?等等。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對他們的環保教育并通過學生向社會宣傳環保知識,促進全民環保意識的提高。
(作者單位 陜西省勉縣定軍山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