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百其
摘 要:當前,對學生的評價與課改仍不相適應。中考綜合素質測試形同虛設,學校評價“穿新鞋,走老路”,老師對學生評價畸重結果和量化,阻礙著素質教育的實施。重建《學生成長記錄袋》,建立多元評價模式。以突出素質評價,關注個性化發展,盡量與中考銜接等方面開展實踐探索,取得了有益的經驗。
關鍵詞:重建成長記錄袋;多元評價;自我意識;個性成長
一、背景
我鎮地處長三角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經濟比較發達。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存在諸多問題與困惑,對學生的評價與課改不相適應,教師的教育理念與先進區域相比存在差距,影響著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評價現狀
1.中考綜合素質測試形同虛設
我地中考先后加入了科學學科實驗、音樂、美術和研究與實踐四項綜合素質測試,但評價時“A”等第過濫。2010年,我鎮初中校平均有1.8個“A”,重點高中招生只要求滿足1A3P即可;2011年,只有2.80%的考試成績最后的幾位學生無“A”,測試結果對升學而言無足輕重。
2.學校評價“穿新鞋,走老路”
學生報告單已改為“素質報告單”多年,各學科內容增加了相應的“實踐”“技能”或“欣賞”等要素,并以“學習態度”“交流與合作能力”和“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作為評價指標,用等第進行評定。但是,絕大部分教師對新增的項目未填寫。
因此,《學生成長記錄袋》被束之高閣,究其原因,大家把“日常評價”融合到了“選擇評價”中,失去應有的效能;又因其未滲透到高中段招生中,起不到引領作用。
3.現行評價機制嚴重阻礙素質教育的實施
從上述素質報告單的填寫可知,老師對于學生的評價記錄,與課改前無多大區別,強化了評價的甄別功能,淡去了帶本質性的教育和激勵功能。評價內容單一、評價方法倚重量化、評價主體學生缺位、評價標準忽略個性、評價重心關注結果,忽視“三維目標”的滲透,忽視被評價者在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形成性評價,不能很好地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
我們無力改變中考招生制度,但可以改革學校日常評價制度。《學生成長記錄袋》記錄并督促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自我發展,是比較理想的評價載體,為評價改革營造小氣候。
三、重建《學生成長記錄袋》
1.宗旨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根據當前的學校評價實際,我們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評價內容突出全面,強化能力指標,注重過程;其次,評價方法注重發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從起點看變化,促進學生成長;最后,評價主體發揮學生及家長的作用,激發學生自我調節的主觀能動性。
2.內容突出綜合素質
2009年6月,我鎮初級中學修訂了《學生成長記錄袋》,經過學校教師研討論證后試行。其目錄如下:
新的《學生成長記錄袋》較全面地反映了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成長軌跡。與原《學生成長記錄袋》比較,增加了思想品德、日常活動和學科教學“三維目標”等新的內容。
新《學生成長記錄袋》力圖體現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不僅重視對知識與能力掌握情況進行評價,而且重視學生學習中“三維目標”后二者(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變化評價。
《學生成長記錄袋》突出品德修養和實踐活動,設置了“自畫像”——“我的目標”、“我的亮點”、“須改變的習慣”,“行為習慣修養‘小檔案”、“收獲園”、“專題教育活動學習情況”、“校班工作及社團工作情況記錄”、“社會實踐活動興趣活動記錄”、“課外閱讀記錄”等記錄表,充分顧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情緒、態度和習慣等綜合素質評價。
3.欄目關注個性化發展
在學科《月自我評價》中,專門設置了“發展性評價自我縱向比”欄目,實施“從起點看變化”的激勵方法。體現個性評價的還有“收獲園”、“我的收藏‘小檔案”、“校、班工作及社團工作情況記錄”、“課外閱讀”和“興趣活動記錄”項目等等,體現“東方不亮西方亮”的個性特征。
如:數學學習發展性綜合月自我評價
多元智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發展有明顯的差異,學習中表現出各自的個性,正是這個性,成就了各類的人才。我們不能以某一標準造就一色的“完人”。
4.評價采用質性與定性相結合
對于諸多“素質”難以量化的現狀,《學生成長記錄袋》在許多欄目采用了質性評價與定性評價,運用“等第制”和“評語制”。如:學科“月自我評價”中的“學習表現——態度、習慣”、“探究學習”和“滿意度(如進步否)”等用該方法評價。
5.模式強調多元評價
《學生成長記錄袋》秉持“評價即促進發展”的宗旨,充分發揮對評價的反思和調控功能,強調學生評價的主體地位。平時記錄以自我評價為主,老師只是在開始階段做些填寫指導;“月自我評價”等項目設置了學生“反思”,讓《學生成長記錄袋》成為他們正確認識自己,不斷糾正不良行為習慣的工具。
同學互評也放到重要位置,事實上,許多表現同學比老師更清楚。
同時,強調家長參與、社會協助。如:“月自我評價”表中“滿意度(如進步否)”設了老師和家長評價欄,專設“家校聯系冊——寄語”等。社會參與,主要反映在社會實踐活動,規定由所在單位證明和評價。
6.記錄內容與中考銜接
《學生成長記錄袋》中各種記錄穿針引線,相互溝通,條塊結合,形成封閉。如:《記錄袋使用說明》中規定:“行為習慣修養‘小檔案”與《學校學生常規考核細則》檢查考核結合,作為學生期末“品德鑒定”內容;“25-31各學科《知識能力素質評價表》”作為報告單由各任課老師填寫,填寫要求:
①必須充分依據上述《學習發展性綜合月自我評價》及其他相應記錄,發揮各記錄應有的功能;
②如果需要填“等第”的,則采用“A、P、E”三級,與目前中考銜接;
③此填寫必須認真負責,作為今后中考評定的依據。
四、實施效果
1.自我意識顯山露水
學生通過“我的風采”和“自畫像”對自我進行剖析,開始關注自我發展。自畫像設置“我的目標”、“我的亮點”和“須改變的習慣”,明確了自己的努力目標。特別使自己的行為習慣修養得到張揚,促進了“學校學生常規”考核工作,提高了學生思想品德修養。
他們由被動地接受教育和評價,逐步轉向自我學習、自我發展和自我評價,自我責任意識大大增強。這也正是設置《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最大的成功之處。
2.全面發展獲得張揚
《學生成長記錄袋》促進了學生參加非考試科目學習、課外閱讀、各類專題教育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和興趣活動等。“收藏小檔案”、“收獲園”記錄內容五彩繽紛,各顯神通,十分可喜。
他們爭強好勝的性格,對那些只顧“數理化”而不顧其他學習活動的學生形成新的挑戰;那些學習成績平平,又具有相對于本身的某種優勢智能的學生,獲得極大的鼓勵,他們也有了驕傲,揚長補短,評價的教育和激勵功能得到體現。
3.競賽獲獎大幅上升
2010學年,實施《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初一年級和初二(5)班學生在市級及以上各類競賽獲獎達11件,比上學年增加近一倍。其中勞技操作競賽獲獎2件;美術繪畫書法、田徑運動、演講等都有刷新。
隱性的表現在所實施的班級學生沒有出現過突發、偶發事件,是學校公認的遵守秩序較好的一屆學生。
五、實施中的不足與憂慮
教師的教育和評價理念仍未獲得突破性進展。教育觀念決定評價行為,如:教育質量觀、人才觀和對素質評價的認同感起著關鍵性作用。
誠然,一個學校評價改革舉措,一冊《學生成長記錄袋》不可能解決整個評價問題。另外,新的《學生成長記錄袋》需要有一個完善的過程。
改革評價機制,應該從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以對學生健康成長負責的高度,以關乎民族興衰和家庭榮辱的高度,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應該大力作為,上下聯動,以創新創業的精神和途徑突破評價瓶頸。
參考文獻:
韋鈺.科學教育評價的國際發展新趨勢.中國教育報,2008-1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慈溪市勝山鎮教育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