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會芳
新生兒黃疸是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皮膚鞏膜黃染的現象,引起的原因多而復雜,嚴重可導致膽紅素腦病,常引起死亡或嚴重后遺癥[1]。本院藍光療法是以波長450~480 nm的藍光照射新生兒,進而將脂溶性未結合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異構體,隨而排出體外,降低血清膽紅素含量。藍光照射療法操作方便,療效迅速,副作用小[2],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陜西省洛南縣醫院收治的新生兒黃疸116 例(男66 例,女50 例),年齡24 h~35 d,住院天數4~10 d,平均7 d。臨床表現為輕重不等的鞏膜、軀干、四肢、手心及足心黃染。116 例患兒均以未結合膽紅素明顯升高為主。入院查血清膽紅素濃度均>255 μmol/L(15 mg/dl)。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8 例。兩組在性別、年齡及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藥物治療,給予靜脈輸注白蛋白1 g/kg,5%的碳酸氫鈉3~5 mg/kg,以增加與膽紅素相結合,避免膽紅素進入腦組織而產生膽紅素腦病。同時給予抗感染治療,預防低血糖和低體溫,糾正缺氧、貧血、水腫以及心力衰竭。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藍光照射治療,采用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XHZ型雙面藍光治療箱,燈管與玻璃床的距離為35~50 cm,波長為450~480 nm。治療前用黑布眼罩遮蓋住嬰兒的雙眼,用尿布遮蓋住前陰以及肛門,其余身體部位均裸露照射,持續照射8~10 h,間隔15 h,進行間斷照射光療,每3~4 h進行翻身。
1.3 臨床療效評價標準[3](1)顯效:黃疸消退,皮測總膽紅素值下降超過2/3;(2)有效:黃疸明顯消退,經皮測總膽紅素值下降超過1/3;(3)無效:治療后黃疸消退不明顯,皮測總膽紅素值無明顯下降。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治療效果分析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55 例,總有效率94.83%;對照組治療總有效41 例,總有效率70.69%,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
2.2 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分析 兩組治療后血清膽紅素均有不同程度地下降,但研究組下降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臨床治療效果分析[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對比分析
藍光照射治療是臨床上公認治療新生兒黃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治療機制是通過藍光的照射作用,使患兒血液中未結合的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的異構體,通過膽汁以及尿液排出,從而達到治療黃疸的目的[4]。其不但可以有效降低血清中膽紅素的含量,同時可有效預防新生兒患高膽紅素血癥。在光療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避免箱溫溫度過高或過低,箱溫過高會引起新生兒體溫發熱導致水分過多丟失而產生脫水,過低則會導致新生兒消耗過多熱量,易受涼而感染或發生硬腫癥。患兒側臥位或者頭偏向一側,喂養時注意防止嘔吐物吸入引起窒息。及時補充水以及鈣劑,以免發生水、電解質紊亂、酸中毒及低鈣抽搐等癥狀。照射過程中注意對眼睛的保護,避免眼罩脫落,可用潔霉素眼藥滴眼,預防結膜炎。注意保持患兒皮膚清潔,定期翻身,使患兒皮膚均受光,盡量使身體廣泛照射,禁忌在皮膚上涂油類或粉類,否則將降低光療效果[5-6]。
綜上所述,采用藍光治療新生兒黃疸,其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傳統藥物治療,可有效降低黃疸患兒血清膽紅素,且基本無不良反應,安全可靠,可作為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治療方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崔焱.兒科護理學[M].5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74-179.
[2]王惠敏,潘攀,鄧益斌.兩種藍光照射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28):56.
[3]李忠祥.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療效分析[J].吉林醫學,2011,32 (3):541.
[4]閆彩霞,韓俊昌,白全召.間歇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9):53-54.
[5]周麗群.間斷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1,18(14):79-80.
[6]馮婉萍.新生兒黃疸藍光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探討[J].當代醫學,2013,19(11):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