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艷
子宮黏膜下肌瘤是目前臨床上一種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疾病,該病對患者的月經和正常生育能力都會產生極大的不利影響,是目前發現的導致婦女出現失血性貧血和不孕等癥狀的一個重要原因,對婦女的生活質量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本次研究中選取 100 例患有子宮粘膜下肌瘤的患者病例,對應用宮腔鏡電切除術對其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取 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人民醫院就診的 100 例子宮粘膜下肌瘤的患者病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中已婚患者 34 例,未婚患者 16 例。患病時間 5 個月~8年,平均 2.6年;年齡 21~59 歲,平均 36.2 歲;治療組中已婚患者 36 例,未婚患者 14 例。患病時間 7 個月~9年,平均 2.4年;年齡 21~57 歲,平均 36.6 歲。研究對象一般資料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開放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治療組患者采用宮腔鏡電切除術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子宮粘膜下肌瘤癥狀治療效果、術中出血情況、手術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時間進行對比。
1.3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臨床治愈:腫瘤完全切除,術后患者月經已經恢復正常,周期非常規則,治療結束半年癥狀沒有復發;有效:手術后患者月經基本恢復正常,相關檢查結果顯示部分腫瘤殘留;無效:治療后月經量明顯增多,或保持在手術治療前的水平,治療半年后肌瘤再次復發,需再次接受手術治療[1]。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過程中所得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系統進行處理,采用均數±標準差形式(±s)表示計量資料,對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對組間對比結果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子宮粘膜下肌瘤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經常規開放手術治療后子宮粘膜下肌瘤癥狀治療效果為:臨床治愈 16 例,有效 22 例,無效 12 例,治療總有效率 76.0%;治療組患者經宮腔鏡電切除術治療后子宮粘膜下肌瘤癥狀治療效果為:臨床治愈 21 例,有效 26 例,無效 3 例,治療總有效率 94.0%。兩組患者子宮粘膜下肌瘤癥狀治療效果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子宮粘膜下肌瘤癥狀治療效果比較[n(%)]
2.2 術中出血情況、手術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時間 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術中出血量分別為(111.52±18.64)mL和(35.28±12.85)mL,手術操作時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手術操作時間分別為(68.26±8.03)min和(30.67±7.48)min,手術操作時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和治療組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分別為(8.18±1.17)d和(4.25±0.62)d,術后恢復時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情況、手術操作時間、術后恢復時間比較
在宮腔鏡的輔助下對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進行治療與傳統開腹手術治療法相比,前者主要具有不開腹、微創、恢復速度快等一系列優點,在實際臨床工作已經為越來越多的婦科醫生和患者所接受。在宮腔鏡的輔助下對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可以使子宮得到完整保留,子宮不會留下任何的瘢痕,使年紀相對較輕的患者保留子宮,使其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對患者心理產生的影響也能夠降到最低限度,對于一些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手術結束后 3 個月即可懷孕,使傳統手術治療方法優于子宮瘢痕需等待妊娠的時間明顯縮短,并使日后的剖宮產率進一步降低,該類手術治療患者的預后與傳統開腹手術基本相同,甚至會更加理想。有部分臨床專家甚至認為,目前在宮腔鏡輔助下對直徑小于 5 cm的子宮黏膜下肌瘤進行治療在臨床上已經是一個金標準[2-3]。
[1]汪清,張敏,鄭瑞連,等.宮腔鏡單極電切割和激光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的比較研究[J].實用婦產科雜志,2009,21(16):365-366.
[2]董建春,馬秋艷,王曉雷,等.宮腔鏡電切術治療子宮粘膜下肌瘤 173 例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8,18(11):111-112.
[3]王莉莉,李志群,唐鴻.56 例子宮黏膜下肌瘤患者宮腔鏡手術分析[J].當代醫學,2007,1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