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胃腸道穿孔是外科常見的急重癥,具有發病急、病情重,不積極處理會引起嚴重并發癥,危及生命等特點,因此選擇有效可靠的治療方法十分重要。在腹腔鏡廣泛應用之前,對胃腸道穿孔的治療采用傳統開腹手術。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得到大力發展,并經過臨床大量的實例證實,對胃腸穿孔患者行腹腔鏡手術,術后創傷小、患者恢復快。為分析比較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胃腸道穿孔的治療效果,現回顧性分析 150 例胃腸道穿孔患者的臨床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0年6月~2011年6月東莞市黃江醫院收治的 150 例胃腸道穿孔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 92 例,平均年齡(47.9±5.8)歲,行腹腔鏡治療;對照組 58 例,平均年齡(45.4±3.8)歲,行傳統開腹手術。行腹腔鏡手術的胃腸道穿孔患者中,60 例為十二指腸潰瘍穿孔,32 例為胃潰瘍穿孔;行開放手術的胃腸道穿孔患者中,34 例為十二指腸穿孔,24 例為胃潰瘍穿孔。兩組患者臨床表現相同,均表現為突發上腹部劇痛,X線示膈下游離氣體者 46 例,無胃癌穿孔診斷依據。兩組患者均無其他合并癥,且年齡、生活習慣、文化教育程度、職業類型、體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患者施行全麻,調整手術臺使患者處于頭高腳低位,在臍上緣作一弧形切口(觀察孔),鏡頭由此插入腹腔內,主刀醫生通過監視器屏幕上所顯示患者器官不同角度的圖像,形成氣腹[1];在左側肋緣下腋前線作一切口(主操作孔),在左側平臍鎖骨中線處作一切口(輔助孔)。首先,探查腹腔,明確腹腔各臟器、組織的位置關系,然后應用腹腔鏡器械沖洗腹腔積血、積液等,使手術視野保持清晰。胃潰瘍患者穿孔處取病理活檢,十二指腸患者不用取病理活檢。然后根據穿孔的大小進行適當的縫合,約 1~3 針,“8”字縫合適用于穿孔較小者。需在穿孔部位行大網膜固定,穿孔較大者,不宜結扎,應進行全層縫合。最后,應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腹腔,在膈下、小網膜部位置引流管,體外固定[2],然后取出各管,縫合皮膚。傳統開放手術過程:患者麻醉后,進行腹部消毒、鋪手術巾,在右上腹腹直肌作一切口,常規縫合穿孔,同樣置引流管。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行腹腔鏡手術與行開放手術的手術時間差別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平均住院時間上,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2.2 術后并發癥、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應用鎮痛藥情況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應用鎮痛藥比較
近年來,消化道潰瘍[3]的發病率逐年增加,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是上消化道潰瘍常見且重要的并發癥,在潰瘍住院患者中占有較大比例。由于人們的就診意識增強,口服藥物的應用增多,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等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潰瘍穿孔的發生率。傳統上,在發生胃腸道穿孔時行開腹手術治療,但開腹手術存在創傷大、手術清理不徹底[4]、瘢痕明顯等缺點,有力地推動了腹腔鏡微創手術的發展。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胃腸道穿孔,能夠在疾病早期、癥狀不典型時行診斷性治療,在減輕創傷的同時又對疾病進行了診斷、治療[5]。因此,相對傳統的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有手術創傷小[6],避免打開腹腔,減少對胃腸道的牽拉、粘連,胃避免影響胃腸蠕動功能的恢復,減少術后腸粘連,同時促進術后排氣等優點[7]。
綜上所述,行腹腔鏡手術與行開放手術的手術時間差別不大,平均住院時間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肛門排氣時間、術后應用鎮痛藥情況方面,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宋朝,暉王丹,周紅艷,等.腹腔鏡手術與臟器損傷[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9):846-847.
[2]向國安,陳干云,高鵬,等.腹腔鏡在急腹癥中的運用[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2009,5(8):651.
[3]陳道達,王國斌,盧曉明.重視消化性潰瘍病因和治療的變化[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9,12(7):93.
[4]高鵬,徐小冬,柳紅,等.腹腔鏡胃急性穿孔修補術[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9,12(12):883.
[5]曾斌.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治療消化道潰瘍急性穿孔的臨床對比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29):39-40.
[6]丁愛民,王海鵬.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2,9(6):62-63.
[7]吳會軍.應用腹腔鏡診治急腹癥和腹部外傷[J].當代醫學,2012,18(19):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