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治興
隨著后路短節段經椎弓根釘內固定技術的日趨發展及成熟,其已逐步成為手術治療胸腰椎脫位和骨折的主要方式[1]。各類型的材料已廣泛應用于臨床。自 2011年6月~2012年6月以來,貴州省余慶縣人民醫院采用國產通用型脊柱內固定系統(GSS)[1]治療無神經功能障礙胸腰段脊柱骨折 28 例,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 28 例患者中,男 17 例,女 11 例;年齡 18~67 歲,平均年齡(49±20)歲。納入標準:(1)T11~L2的椎體呈壓縮性骨折,且骨折壓縮程度超過原椎體的 1/3;(2)Cobb’s角>30°;(3)無明顯的神經功能障礙,影像學檢查也無明顯的脊髓壓迫表現,也無明顯的碎骨塊或關節突嵌入椎管中[2]。損傷原因:交通事故所致傷 16 例,墜落傷 7 例,壓砸、打傷 5 例。入院后行影像學檢查(常規X線片、CT片等)示:位于T11者 3 例、T12者 13 例、L1者 11 例、L2者 1 例。測量Cobb’s大小示:30°~40°7 例,40°~50°20 例,>50°l例。椎體壓縮程度:13 例壓縮達 1/3,15 例壓縮達 1/3~1/2。損傷至手術時間 12 h~8 d,平均(3.5±1.5)d,傷后完善相關手術前準備后均在 1 周內進行,平均(4.5±1.3)d。將所有患者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之間在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手術方法,觀察組行GSS釘棒系統后路治療法。體位:俯臥位;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切口選擇:后正中切口。手術過程:常規消毒,鋪巾,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充分暴露傷椎(一般顯露相鄰上下各一節椎板)。按常規定位方法在傷椎相鄰的上下正常椎,選擇準確的進釘點。將部分骨突起以骨刀或咬骨鉗去除,按開孔、打孔道、探釘道的順序用以配套的工具完成各釘道的準備。先以存在可鑒別的克氏針暫穿入各釘道,并以X線檢查核實是否準確。根據術前影像學檢測結果選擇粗細、長短合適的椎弓根螺釘,并以順時針方向擰入,在擰入前不必攻絲及施壓。擰入后將提前彎好長度適中的固定棒直接套入球環墊,并在持棒器的協助下,安置入上下釘尾部的凹槽內。在每一枚螺釘的尾部至易斷切痕以下部位套入防漲環,并旋入、鎖緊螺塞,開始下一步的復位固定。予復位時可先利用手術床將患者體位變為頭側抬高并過伸脊椎,促進前柱的復位。然后再行后方撐開復位(雙側交替,且幅度不應過大)。最后再行前方撐開復位,既可借助壓縮器械壓縮,也可使用延長桿手力壓縮,使椎體高度基本恢復至正常即可。將各螺塞鎖緊[2-3],安裝好橫向的連接裝置,并用折斷鉗將各螺釘延長部分折斷。
1.3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 1~3 d,并予以適量的止血藥物 3 d,引流管內引流量小于 20 mL時應及時拔管,術后 3 d給予活血化瘀的藥物,術后 1 周佩戴胸腰段支具坐立,如無明顯的頭昏、頭暈,則可下床緩慢行走,術后 14 d拆線。于 2 個月后可逐漸鍛煉非彎腰的輕體力勞動。于 6 個月后可去除胸腰段支具并進行腰背肌的鍛煉。
1.4 隨訪 于術后 1 周、1 個月、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時分別行X線平片檢查。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8 例患者均通過電話、門診、上門等進行了隨訪,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手術后逐漸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逐漸恢復至可進行非彎腰的輕體力勞動的時間上,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影像學檢查示:觀察組術后cobb’s角(2.0±1.5)°與對照組術后cobb’s角(2.5±1.5)°,隨訪結果之間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其詳細比較結果如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比較結果表
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不穩定程度與畸形的嚴重程度、性質、椎管受累的情況密切相關,從而這些因素也決定了手術的適應證及手術的具體方法。目前的對胸腰段脊柱骨折手術治療的方式主要有前路、后路以及前后聯合。我們將GSS釘棒系統后路應用于無神經功能障礙胸腰段脊柱骨折,在對患者進行后路切開復位內固定的同時,也對小關節突間進行了融合術,從根本上變更了以往傳統的觀念,從而避免了脊髓可能的 2 次受損。此種術式有骨性融合率高、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對于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
比較發現,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手術后逐漸恢復日常生活能力,逐漸恢復至可進行非彎腰的輕體力勞動的時間上,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GSS釘棒系統后路術后患者能夠快速恢復。綜上所述,GSS釘棒系統后路具有短節段、操作簡便、貫穿三柱、固定較為牢靠的優點,是目前治療胸腰椎傷病的國產經椎弓根固定中較理想的器械。
[1]李書綱,邱貴興,翁習生,等.通用型脊柱內固定系統椎弓根螺釘的生物力學測試[J].中華骨科雜志,2002,22(4):229-232.
[2]王歡,劉學勇,李雷,等.椎間加壓融合治療胸腰椎骨折脫位[J].中華骨科雜志,2004,24(12):714-717.
[3]建文,陳鋒,李壽斌,等.通用型脊柱內固定系統(GSS)在腰椎不穩癥治療中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11):83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