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共剛 李鄖 韓正理 李媛媛
鼻中隔偏曲影響患者鼻腔通氣及引流功能,導致一系列臨床癥狀,其發(fā)生率在 16%~79%[1]。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有鼻中隔勒膜下矯正術和鼻中隔鉆膜下切除術,易引起一些并發(fā)癥,如鼻中隔穿孔、鼻中隔擺動、鼻外形改變等。2009年3月韓德民等[2]根據(jù)鼻中隔偏曲產(chǎn)生的生物力學原理,設計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法。2011年2月~2011年12月,我科對入院的 64 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采用三線減張法鼻內(nèi)鏡下鼻中隔黏膜下成形術,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2月~2011年12月入院的 128 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入院前鼻竇CT均排除鼻竇炎。予以術前常規(guī)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高血壓者請內(nèi)科協(xié)助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內(nèi)。患者臨床癥狀主要為鼻塞、鼻出血、頭痛、嗅覺障礙或消失、打噴嚏或流涕。鼻中隔偏曲根據(jù)偏曲形態(tài)分C型,S型,嵴突,棘突和混合型偏曲。將 128 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 64 例。觀察組男 44 例,女 20 例,年齡 14~62 歲,病程 3 個月~20年;對照組 64 例,男 40 例,女 24 例,年齡 15~58 歲,病程 4 個月~20年。兩組臨床癥狀及鼻中隔形態(tài)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鼻中隔偏曲患者臨床癥狀及鼻中隔形態(tài)(例)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仰臥頭部抬高 15°體位,表面麻醉+局部麻醉下 0°鼻內(nèi)窺鏡下進行手術。先以含有 1%丁卡因及麻黃堿的棉片置于嗅裂、總鼻道、中、下鼻道等處,表麻收縮鼻腔黏膜 3 次,左側鼻中隔前端皮膚與粘軟骨膜交接處及左側鼻底部分別注射 1%利多卡因 1 mL作浸潤麻醉。觀察組于左側鼻前庭皮膚與黏膜交界處“L”形切口,并將切口向鼻底部外延。于此切口內(nèi)向后向上及向下分離左側鼻中隔粘軟骨膜;篩骨垂直板、上頜骨鼻脊及犁骨粘骨膜。于篩骨垂直板與鼻中隔軟骨交界處以剝離子向右輕壓鼻中隔軟骨,使鼻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相分離,于此分離帶內(nèi)分離右側篩骨垂直板粘骨膜。條形切除篩骨垂直板前方寬約 2 mm鼻中隔軟骨,并條形切除上頜骨鼻脊及犁骨上方寬約 2 mm鼻中隔軟骨,并于此鼻中隔軟骨切除處向下分離附著在犁骨、上頜骨鼻脊右側的黏骨膜。于鼻中隔粘軟骨膜切口后約 2 mm處切除寬約 2 mm鼻中隔軟骨,使切除的 3 條鼻中隔軟骨帶相連接。如篩骨垂直板偏曲,則以中鼻甲剪剪斷篩骨垂直板。如犁骨、上頜骨鼻脊偏曲形成棘突或嵴突,酌情鑿除犁骨、上頜骨鼻脊。此時如鼻中隔軟骨仍有偏曲,可在偏曲最明顯處水平切開或者切除寬約 1~2 mm鼻中隔軟骨。回復左側鼻中隔黏膜,間斷縫合黏膜切口 2~3 針。如有下鼻甲肥大者,同期行下鼻甲骨折外移術。術畢膨脹海綿填塞雙側總鼻道。術后給予抗生素防感染治療 3~5 d。2 d后拔出鼻腔膨脹海綿,5 d后拆除鼻中隔黏膜縫線。對照組 64 例采用Killian氏切口,由前向后剝離整個中隔軟骨膜及黏膜,直至暴露形成偏曲隆起的各骨及軟骨,用鼻中隔旋轉刀將鼻中隔軟骨大部分切除,咬除大部分篩骨垂直板及鑿除偏曲上頜骨鼻嵴、犁骨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鼻中隔偏曲矯正的滿意程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治療效果。
1.4 療效評定標準[3]治愈:鼻中隔偏曲矯正,鼻內(nèi)窺鏡檢查見嗅裂、中鼻道和總鼻道暴露良好,創(chuàng)口愈合,癥狀消失,無并發(fā)癥;好轉:鼻中隔偏曲矯正,鼻內(nèi)窺鏡檢查見嗅裂、中鼻道和總鼻道暴露良好,創(chuàng)口愈合,鼻腔通氣欠暢,偶有頭脹等不適;無效:鼻中隔偏曲矯正不滿意,鼻腔通氣未改善,鼻塞、頭痛等癥狀仍存在。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兩組病例術后隨訪半年以上,鼻中隔偏曲矯正均滿意。觀察組與對照組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效果等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鼻中隔偏曲患者的手術時間、出血量、臨床療效對比
2.2 并發(fā)癥 觀察組無鼻中隔穿孔、鼻腔粘連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對照組中 4 例發(fā)生鼻腔粘連。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之一,其發(fā)生率在 16%~79%。目前,手術是治療鼻中隔偏曲的惟一方法。Killian首創(chuàng)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通過切除大部分鼻中隔軟骨及鑿除偏曲的上頜骨鼻脊、犁骨及咬除偏曲的篩骨垂直板,達到了鼻中隔物理性居中,但破壞了構成鼻腔外形的骨性及軟骨性支架,容易導致外鼻塌陷、鼻中隔扇動、甚至鼻中隔穿孔等并發(fā)癥出現(xiàn)[4]。切除大部分鼻中隔軟骨的鼻中隔黏膜缺乏一定的硬度,隨呼吸而發(fā)生擺動,導致經(jīng)過的鼻腔氣流方向的改變,盡管患者鼻中隔物理性居中,但仍有部分患者感覺鼻塞、甚至嗅覺下降。韓德民根據(jù)構成鼻中隔主要骨與軟骨(篩骨垂直板、犁骨、鼻中隔軟骨)發(fā)育的不同步,導致三者之間發(fā)育不均衡而產(chǎn)生相互擠壓、重疊,從而在鼻中隔軟骨的前、下、后方的 3 條線上產(chǎn)生張力,進而在骨與軟骨交接處形成骨脊或骨嵴,軟骨發(fā)生偏曲的原理,設計了鼻中隔三線減張法。通過條形切除 3 條張力線上的軟骨及酌情鑿除張力線上偏曲的骨嵴,解除 3 條張力線上的張力,使構成鼻中隔的骨性及軟骨性結構重新塑形,達到矯正鼻中隔的目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構成鼻中隔的骨性及軟骨性支架,從而降低了鼻部塌陷、鼻中隔穿孔、鼻中隔扇動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幾率。由于僅條形切除張力線上的極少數(shù)軟骨及偏曲的骨性部分,實現(xiàn)鼻中隔手術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微創(chuàng),對于因鼻中隔偏曲所致鼻塞、頭痛,影響鼻竇引流的兒童患者,鼻中隔矯正手術已非禁忌,拓寬了手術適應證的年齡范圍。本研究觀察組患者全部采用鼻內(nèi)鏡下三線減張法予以手術,并一次性取得良好療效。
通過本研究的分析,筆者總結如下經(jīng)驗:(1)鼻內(nèi)鏡清晰的照明,使三線減張法矯正鼻中隔得以順利實施;(2)對于形成鼻中隔偏曲的原理及三線張力產(chǎn)生的理解是三線減張法鼻中隔成形術的核心;(3)三線減張法的設計符合微創(chuàng)手術原則,微創(chuàng)觀念始終貫穿三線減張法矯正鼻中隔的全過程;(4)由于僅條形切除張力線上的極少數(shù)軟骨及偏曲的骨性部分,實現(xiàn)鼻中隔手術史上真正意義上的微創(chuàng),對于因鼻中隔偏曲所致鼻塞、頭痛,影響鼻竇引流的兒童患者,鼻中隔矯正手術已非禁忌;(5)由于保留了大多數(shù)的骨及軟骨支架,大大降低了鼻中隔穿孔、鼻部塌陷的風險性;(6)由于保留了構成鼻中隔的大部分骨及軟骨支架,出現(xiàn)蓄骨愈合,鼻中隔黏膜腫脹時間延長,術后隨訪非常必要。
[1]曹慶國.鼻中隔成形術兩種不同手術方式療效探討[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10,31(1):64.
[2]韓德民,王彤,減洪瑞.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手術[J].中國醫(yī)學文摘耳鼻咽喉科學,2009,24(2):103-104.
[3]孫西峰,莊曉明.鼻內(nèi)鏡下三線減張鼻中隔矯正手術[J].中國耳奧咽喉頭頸外科,2011,18(11):619.
[4]孫本路,舒繼紅.鼻內(nèi)鏡下三線減張法鼻中隔成形術治療鼻中隔偏曲 46 例療效分析[J].蚌埠醫(yī)學院學報,2010,35(8):78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