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婉萍
新生兒黃疸多發于出生 1 周內的新生兒[1],因為沒有充足的肝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導致膽紅素的排泄速度緩慢,一般來說足月的新生兒黃疸病在 11~15 d逐漸消退。多項研究顯示,高膽紅素血癥嚴重患者聽覺會受到一定損傷,引發患者腦干聽覺電位異常,因此及早治療新生兒黃疸勢在必行。筆者對新生兒黃疸進行藍光照射法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2]。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 2010年4月~2011年6月廣東省東莞市企石醫院收治的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者 260 例(男 140 例,女 120 例),所選患者全部符合《兒科學》中對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的診斷標準[3];其中足月兒 249 例,早產兒 11 例,就診日齡 1~20 d。有伴隨感染現象的新生兒黃疸 71 例,過期產兒 9 例,ABO溶血 17 例。所選患者入院治療的當天對其進行經皮黃疸指數測試,測試結果見表1。

表1 260 例患者入院初TCB情況(mg/dL)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將維生素C、維生素B6靜脈輸入,輸入 1.5 mL/kg甘利欣,每天使用 2~4 mL/kg的 6%碳酸氫鈉用來對酸中毒糾正,促進白蛋白和膽紅素的結合。在進行光療時,讓患者口服核黃素 6 mg/次,3 次/d,光療結束后改為 1 次/d,連續服用 3 d;患者口服 2 mL/次,2 次/d的葡萄糖酸鈣口服溶液,針對重癥黃疸患者要求每天服用白蛋白 1 g/kg,目的是促進白蛋白和膽紅素的融合,以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將抗感染藥物應用于因感染引起的黃疸患者。本次研究所用藍光治療儀器是 8502 型嬰兒光療暖箱,對患兒照射 12 h,1 次/d,共治療 2~5 d。光療需要注意:除去患者的肛門、雙眼、會陰 3 個部位遮蓋,剩余全身裸露在藍光床中,光療時保證患兒身體無任何護膚產品以保證照射效果。過程中護理人員精心護理,準確記錄相關信息,細致觀察患者神志反應狀態,適時測量體溫,勤于巡視檢查,并為患兒及時補充水分,并將光療過程中患兒出現的任何不良反應記錄在案。
1.3 光療不良反應 如患者在光療過程中出現腹瀉、發熱、皮疹等反應不影響光療,可繼續進行。在光療過程中應補充核黃素,這是由于藍光將體內核黃素分解,大于 24 h的藍光光療會減少體內核黃素,并因為紅細胞谷胱苷肽還原酶活性的降低而致使溶血情況的加重。
1.4 觀察方面 針對入院患者,檢查其肝功能、血常規、乙肝五項、TCB等,之后每天對TCB檢測 1 次。對新生兒血清膽紅素濃度檢測觀察其動態變化,即應用經皮測黃疸指數測定,檢測儀器是JD-2 型經皮測黃疸儀。測試時間是每日上午 9 時,由專門指派人員測定,在患者前額正中處取測定部位,垂直緊貼肌膚測試 3 次,取 3 次的平均值進行記錄。
1.5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進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藍光照射 24 h后測量經皮黃疸指數(見表2),在藍光治療結束后測量其經皮黃疸指數(見表3)。

表2 260 例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 24 h后經皮黃疸指數情況(mg/dL)

表3 260 例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結束后經皮黃疸指數情況(mg/dL)
多數黃疸患兒在經過藍光照射 24 h后測量經皮黃疸指數顯著降低,5 d后所有患者的經皮黃疸指數均降至正常水平。針對 11 例早產兒使用Ohmeda Medical Bili Blanket Plus照射 12 h,1 次/d,共 2~5 d,治療效果顯著,患者經皮黃疸指數也均降至正常水平。并且,對早產兒實施的治療方式不用對肝門及會陰特別保護,治療過程更方便。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的高發病癥,也是早產兒的常見并發癥[4],嚴重者可出現核黃疸,對患兒身體危害極大,會影響神經系統功能,嚴重的可致殘甚至致死[5]。筆者針對高膽紅素血癥采取了藍光照射的方法作為首選方法,有效將血總膽紅素降低,且無不良反應,療效顯著且安全性高。藍光療法是一種高科技療法,治療過程是通過藍色光譜照射治療的,藍光波長 425~476 nm,經過光氧化分解有效讓 4 Z、15 Z膽紅素轉化為 4 Z、15 E膽紅素,是一種讓尿液和膽汁容易排出體外而退黃的有效方法[6-7]。
因患者年齡小,治療時患兒家長不免擔憂恐懼,治療前應多與家長溝通,正確傳授新生兒黃疸的相關知識與危害性,得到家長的配合治療可以使治療事半功倍。某些家長會認為新生兒黃疸屬正常現象,無需治療,應及早扭轉家長的這種錯誤認識,讓患兒及早接受光照治療及早康復,以防并發癥的發生。
[1]玉順子.新生兒黃疸發病影響因素及其危害[J].現代醫藥衛生,2009,23(22):3399.
[2]沈曉明,王衛平.兒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4.
[3]劉義.新生兒黃疸的評估與干預[J].中華兒科雜志,2001,39(6):321-322.
[4]《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黃疸診療原則的專家共識[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9):685-686.
[5]丁國芳.新生兒黃疸干預推薦方案[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9,16(8):501-502.
[6]劉義,杜立中,劉悠南,等.新生兒黃疸的歷史回顧及問題[J].中華兒科雜志,2009,47(1):30-32.
[7]王惠敏,潘攀,鄧益斌.兩種藍光照射方式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28):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