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東
老年患者由于腸道功能減退,加之不良飲食習慣等,容易發生便秘。便秘的發生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導致焦慮等不良情緒,且長期便秘的患者還容易發生腸梗阻,使直腸癌風險增加。本研究對 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共 102 例老年慢性便秘患者進行臨床分組分析,從而探討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的綜合性干預治療臨床效果,為提高老年便秘患者臨床療效,最終為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與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廣州市越秀區光塔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自 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共 102 例老年慢性便秘患者進行臨床分組分析,其中男性患者為 41 例、女性患者為 61 例,年齡在 60~86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2.36±6.12)歲,病程在 1~6年之間,平均病程為(2.97±1.18)年。按照隨機的方式將 102 例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即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患者 51 例。研究組與對照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教育背景以及社會經歷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且P>0.05,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慢性便秘診斷標準 根據羅馬Ⅲ標準可知[1]:(1)患者在過去 1年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時間排便費力;(2)患者在過去 1年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時間排便有不盡感;(3)患者在過去 1年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時間所排出的糞便呈現出團塊或硬結;(4)患者在過去 1年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時間排便時出現肛門阻塞或肛門直腸梗阻感;(5)患者在過去 1年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時間排便時需用手協助;(6)患者過去 1年中每周正常排便次數均小于 3 次。患者符合上述 2 種或 2 種以上情況即可診斷為慢性便秘疾病。
1.2.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患者符合上述慢性便秘診斷標準,確診為慢性便秘疾病;(2)患者年齡大于 60 周歲;(3)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具有知情權,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患者無精神類疾病;(5)患者排除由于息肉、炎癥或便秘引起的繼發性便秘情況;(6)患者無嚴重心、肝、腎臟等身體重要器官病變。
1.2.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僅進行瀉藥治療,即大黃蘇打、番瀉葉泡飲或用開塞露等,具體用藥情況根據患者實際病情確定,持續治療半年后判斷患者治療效果;研究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在進行上述瀉藥治療外,給予綜合性干預治療,內容包括心理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穴位治療、睡眠治療等,持續治療半年后觀察患者治療效果。對研究組與對照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記錄,并給予統計學分析,得出結論。
1.2.4 療效評價標準[2](1)顯效。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經上述方法治療后,每日或隔日進行一次排便,且糞便成型,質地較軟,排便過程順利通暢,無不適感;(2)有效。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經上述方法治療后,每 3 d進行一次排便,且糞便成型,質地較軟,且伴柔潤感,無需藥物輔助排便,有輕微不適感;(3)無效。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經上述方法治療后,排便情況較治療前無變化,甚至加重病情。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使用SPSS13.0 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對于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與對照組老年便秘患者應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后,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結果見表1。

表1 研究組與對照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治療效果對比分析(例)
由表1可知,研究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經治療后總有效率為 86.27%,明顯高于對照組老年慢性便秘患者經治療后總有效率 68.63%,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慢性便秘,簡稱CC,是臨床常見的肛腸道疾病之一,且發病人群以老年人及女性患者為主,患者年齡與發病率呈正相關,即患者年齡越大,則其發生慢性便秘幾率越高。臨床研究表明[3],慢性便秘能夠在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的同時,引發老年癡呆、結腸癌、腦血管突發事件等,從而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老年慢性便秘患者數量呈現出逐年升高趨勢,已越來越引起臨床醫務工作者重視。
綜合性干預治療老年便秘的具體措施:(1)對患者進行心理治療,患者由于長期便秘而出現心理負擔,易產生恐懼、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應及時對患者此類狀態進行心理干預治療,為患者講解便秘相關知識以及治療措施,適當給予患者自信心,使患者以最佳心態接受治療,達到更為有效的治療效果;(2)指導患者切記人為控制排便感,將每次排便安排在合理時間內,并進行定時排便;(3)日常飲食應富含水分及維生素,應食用新鮮蔬菜、水果,以及富含纖維素的麥片、麩皮等食物,以達到促進排便的目的,每日定時定量飲水,如清晨空腹可飲用約 250 mL溫開水或淡鹽水,每日飲水量不少于 2000 mL;(4)指導患者日常進行適當運動,原則為緩慢適量,適宜進行有氧運動,若患者身體條件允許,可進行腹部肌肉及骨盆肌肉張力鍛煉,從而增強排便力量,也可進行排便動作鍛煉,如肛提肌的收縮運動等;(5)患者應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即番瀉葉、大黃蘇打與開塞露聯合使用,若患者便秘情況嚴重,可使用灌腸處理,但長期便秘的患者不應頻繁使用瀉藥,以免對藥物形成依賴,導致腸蠕動功能退化;(6)患者日常入睡前不宜進食進水過量,應減少白天睡覺時間,從而保證夜晚睡覺質量,患者入睡時應保持周圍環境安靜,并提供光線較暗、溫度適宜的入睡環境。
綜上所述,對老年慢性便秘患者采用藥物治療、心理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穴位治療、睡眠治療等綜合干預治療模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降低老年癡呆、結腸癌、腦血管突發事件等情況的發生率,最終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蔣曉玲.羅馬Ⅲ:新的標準[J].胃腸病學,2009,ll(12):705-707.
[2]林琳.重視老年人慢性便秘的防治[J].實用老年醫學,20 lO, 24(2):191-192.
[3]伍早安,喻偉,繆勇.老年慢性特發性便秘患者的心理評估[J].解放軍保健醫學雜志,2011,7(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