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人
本研究于 2011年5月~2012年2月采用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急性缺血中風患者肢體功能,并與僅采用康復治療的對照組進行臨床效果的對比研究,結果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5月~2012年2月選擇在我院接受康復治療的急性缺血中風患者 136 例,其中男 82 例,女 54 例;年齡 41~75 歲,平均年齡(61.20±12.63)歲;合并癥:糖尿病 42 例,高血壓 56 例,血脂異常 62 例;病程 1 個月~2年,平均病程(0.98±0.52)年;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 136 例急性缺血中風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 68 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合并癥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照神經內科診療常規,給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循環、控制血壓和血糖、防治并發癥、神經細胞營養劑、氧自由基清除劑等對癥支持治療。研究組患者在發病后,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 h左右同時接受針灸和康復治療。而對照組患者在病情穩定后 1 周左右進行康復治療[1]。(1)針灸治療: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而采用不同的針灸方法,每日針刺 2 次,每次 30 min,每次取 1 組主穴,配相應配穴。15 d為 1 療程,共觀察 2 個療程[2]。(2)康復治療:主要根據患者功能障礙的特點,應用Brunstrom法、Bobath法和運動再學習等內容相結合進行訓練,重點是運動功能的恢復,以及坐位平衡訓練、站位平衡訓練、步行訓練和作業治療[3]。
1.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入院當天、治療后 15 d及 1 個月時患者的NIHSS評分、BI指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檢驗水平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由表1可知兩組患者在治療前NIHSS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而在治療后 15 d和 1 個月研究組的NIHS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3.15、4.87,P<0.05)。這表明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中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I指數(≥75 分)比較 由表2可知兩組患者在治療前BI指數≥75 分分段患者所占比例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而在治療后 1 個月研究組的BI指數≥75 分分段患者所占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88,P<0.05)。這表明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急性缺血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BI指數(≥75分)比較
急性缺血中風是臨床上常見病、多發病,其治療后肢體功能障礙在臨床中十分常見,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精神及經濟負擔[4]。針刺療法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針灸對中風恢復期的治療作用已為廣大患者接受;但由于針灸療法過分重視患者肌力恢復,結果忽視了患者的異常運動模式的改變,僅僅恢復了患者的肌力,而患者的運動功能、生活質量并沒有得到明顯提高[5]。相關研究表明早期康復可以降低中風患者的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為此我們在臨床實踐中,采用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急性缺血中風患者肢體功能,與僅采用康復治療的對照組進行臨床效果的對比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可以有效改善急性缺血中風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另外,早期針灸加康復治療可以有效提高急性缺血中風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1]施海燕.康復加針灸治療對急性缺血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10):194-195.
[2]彭君華,于海波,皮敏,等.調任通督針刺法結合康復訓練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2008,29(8):1410-1411.
[3]歐陽鋼,王彤,張麗霞,等.針刺結合現代康復對中風患者肢體功能的影響[J].中醫雜志,2010,51(6):532-533.
[4]劉東.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研究進展[J].當代醫學,2011,17(15):20-22.
[5]謝仁明,陳紅霞,何銘鋒.腹針合康復運動療法治療中風氣虛血瘀型肢體運動功能障礙臨床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2):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