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天真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方式的改變,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已經成為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和生存質量。心腦血管包括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腦出血以及腦血管痙攣等,并具有變化快、病癥復雜的特點,所以一旦發現心腦血管疾病一定要及時治療。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有顯著的治療效果[1]。本研究對桂陽縣中醫醫院 2010年6月~2012年8月所接收的 88 例采用中醫辨證治療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療效進行分析。
1.1 一般資料 對桂陽縣中醫醫院 2010年6月~2012年8月所接收的 88 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男 52 例、女 36 例;最大年齡 84 歲、最小年齡 46 歲、平均年齡(62.7±1.1)歲;經診斷冠心病患者 32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19 例,高血壓 37 例,冠心病和高血壓合并 29 例,高血壓和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32 例。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其具體治療方法為:非洛地平 5~10 mL/d,上午服用。治療組患者采用中醫辨證治療,具體方法為:冠心病患者其治療藥方為太子參、丹參、川芎、黃芪、薤白。1 劑/d,水煎服用。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加減用藥,若為偏氣虛患者,則多加黃芪和太子參,另外再加白術、補骨脂;若為偏陰虛患者,則添加玉竹、麥冬、白芍、生牡蠣、黃精、首烏、五味子以及生地;若為陽虛寒凝患者,則添加桂心、細辛、干姜以及香附;若為偏氣滯患者,則添加木香、香附、青陳皮以及枳實。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藥方為川芎、黃精、黃芪、車前子、茯苓、丹參、紅花以及葶藶子,然后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適當的添加藥物。1 劑/d,水煎服用。
高血壓的治療藥方為丹參、葛根、石決明、白蒺藜、白芍、鉤藤以及益母草。1 劑/d,水煎服用。然后根據患者具體臨川表現添減藥物,如果患者出現頭脹痛,并伴有眩暈耳鳴癥狀,則添加生牡蠣、生龍骨以及珍珠母;若果患者出現肢體麻木、眩暈欲仆癥狀,則添加代赭石、天麻、羚羊角以及僵蠶;如果患者出現頭重曛胸悶、失眠多夢癥狀。則添加半夏、陳皮、竹茹、白術以及炒萊菔子;如果患者出現面目紅赤、口苦舌干癥狀,則添加菊花、夏枯草以及龍膽草。
1.3 觀察指標 最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
1.4 療效判定標準 患者臨床癥狀均消失,心腦血管檢測恢復正常,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消失,心腦血管檢測基本恢復正常,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沒有得到改善,心腦血管檢測不正常,為無效。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一個月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表現均得到了明顯改善,其中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 90.9%高于對照組的 77.3%,兩組差異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治療無效的 9 例年齡均在 75 歲以上,并伴有多種疾病。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比[n(%)]
心腦血管疾病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擴管、抗凝、脫水、溶栓以及清除自由基等。在其中醫辨證治療中,可根據患者不同的病癥,采用氣血同治、心腦同治、痰瘀同治或者氣血痰瘀同治,可以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4]。例如冠心病患者的藥方中的黃芪和太子參的功能為補益心肺脾臟之氣,并且不傷陰、不膩滯;川芎和丹參的功能為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所以這幾種中藥合并在一起使用,既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經脈以及補氣通陽的作用,又具有治血不傷血、促進化瘀新生的作用,然后再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添加藥物,以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5]。高血壓屬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對于老年人來說,通常都不是患有單種疾病,也不是單一器官的病變,多伴有高脂血癥、冠心病、腦動脈硬化、支氣管炎等疾病,所以對于高血壓的治療不但要以患者的臨床癥狀為主,還要考慮到患者的伴有病癥,藥物也要隨其病癥進行添減[6]。中醫對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也是從病、證以及癥 3 個方面入手的,只有先分析具體病情,然后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再談論藥物的使用。實行病證結合,證癥結合以及病癥結合,靈活運用辨證治療法,才能夠有效的提高治療效果。經過以上分析可得:中醫辨證治療心腦血管疾病效果良好,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1]王素霞.中醫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理研究[J].光明中醫,2010,25(10):1943-1944.
[2]劉國勛,吳鐵,陳志東,等.丹參對小白鼠體內血栓形成及血漿纖溶酶原激活物的影響[J].中華血液雜志,1996,17(9):487-489.
[3]耿秀芳,李貴芝,王守訓.銀杏葉總黃酮對ACE活性的影響[J].吉林中醫藥,2006,13(6):37-39.
[4]劉春甫.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的辨證論治體會[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09,14(12):25-29.
[5]楊凱.心腦血管疾病的辨證施治[J].中醫臨床研究,2010,2(16):114-115.
[5]劉福平.中老年心血管疾病的預防及治療[J].當代醫學,2011,17(2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