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志榮
股骨粗隆間骨折即為轉子間骨折,據臨床統計,患者以65 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并且女性患病概率大于男性。因該年歲人群骨質疏松,一旦運動過度過甚,外力沖擊股骨粗隆制其發生骨折現象。臨床表現以局部疼痛、腫脹明顯,瘀斑廣泛,患者不能站立或行走,患肢明顯縮短、內收、外旋畸形,髖關節任何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等為主。手術治療是目前國內外學者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1]。臨床出現髓內固定系統和釘板固定系統的治療手法對其進行固定,PFNA為髓內固定系統手法,DHS為釘板固定系統手法。此外,還有其它手術方法,例如PCCP、Gamma、PNF等。作為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方式,隨著技術的發展逐漸形成3 類。本研究根據臨床反饋,對二者的療效進行分析對比,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0月-2012年9月廣州市番禺區東涌醫院共接受患有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病人42 例,其中女性患者31 名,男性患者11 名。42 例患者的年齡在24~72 歲,平均年齡61.2 歲。其發生部位在左股骨的有18 例,右股骨的患者24例,病發原因:車禍12 例,跌倒扭傷19 例,墜落沖擊11 例。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將42 名患者病例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對照組21 人,實驗組21 人。實驗組患者進行基于PFNA的髓內固定系統手法治療,對照組患者進行基于DHS的釘板固定系統手法治療。具體方法如下。
(1)對42 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進行手術前的各項檢查,并且對其進行患肢皮膚牽引制動,確定其身體狀況可以達到手術標準。術中需使用骨科牽引床,C型臂透視下行閉合復位。
(2)實驗組:將實驗組患者進行連續硬膜外麻醉手術,選取手術入路,之后切口自大轉子頂點上方3~5 cm開始向近端延伸,長5cm,暴露大轉子尖;進針點確定正位在大轉子頂點,側位位于大轉子前1/3 處;植入導針,確認之后開始進行擴髓。通過連接螺絲將插入手柄和髓內釘緊密連接成一個整體,手動植入髓內釘,旋轉插入避免造成傷害,安裝130°瞄準臂及鉆頭套筒,瞄準臂前傾15°,將導針植入股骨頸中軸線距離關節面至少5mm。確定深度之后插入螺旋刀片,進行遠端鎖定擰入螺帽。
(3)對照組:同樣麻醉之后,調整好患者的手術體位,進行手術切口,越12 cm,暴露其粗隆以及股骨外側面。以大粗隆頂點下方2~3 cm外側皮質前后中點為進針點,在儀器的幫助下,將導針導入動力髖螺釘沿導針擰入。根據骨折線部位選擇4~6 孔DHS,頭端插入髖螺釘中,再擰入其余板孔螺釘,最后擰入髖螺釘帽。
(4)術后治療:圍術期的患者需要進行肌肉注射密蓋息 50 IU,骨折愈合及功能康復期應用阿侖磷酸鈉片劑口服,用量70 mg/周。
(5)注意事項:由于病人發生骨折,其行動能力有所限制,活動少,并且在進行排泄的時候很容易被便盆所擦傷,引發褥瘡。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和病人講解有關知識,使病人配合治療,病人需要雙手牽拉住拉手,健側肢體瞪住床面抬高上身,這樣可以鍛煉力量,增強呼吸。護理人員多與病人進行溝通,病人應該時常坐起,小幅度進行運動鍛煉。護理人員注意按摩病人的一些主要部位,促進血液循環。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去除固定之后需要病人在護理人員的陪伴下進行鍛煉四頭肌,不可以下地活動,6 周左右之后,可以進行拄拐訓練[2]。
(6)病人康復之后,統計兩組患者的康復時間與主要感受,并結合Harris進行問卷調查。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住院時間為平均為19.2 d,骨折痊愈時間為13.2 周;根據對其Harris評分顯示,其髖關節功能評分為88.3分。
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為平均為20.1 d,骨折痊愈時間為14.5 周;根據對其Harris評分顯示,其髖關節功能評分為90.3分。
結果顯示,兩組骨折痊愈時間和髖關節功能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股骨粗隆患者手術治療效果比較
3.1 療效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髓內固定系統和釘板固定系統在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療效都很好,總體上來看不分上下,均無副作用和術后并發癥。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的主要目的是穩固患者的股骨,防止并發癥的出現,同時加快患者健康的恢復。
根據人工全髖關節療效評分(Harris評分)可以看出,對照組的Harris分數較實驗組高,但是綜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因此,二者在治療療效上均有其獨特作用,滿意度均較高。
3.2 手術手法分析 首先,對于DHS動力髖螺釘。針對于一般性的穩定性骨折,一般采用動力髖螺釘對其進行固定,且術后可以早起不負重活動。進一步如果是不穩定性骨折,需要進行拉力螺絲與套筒鋼板及加壓螺絲進行組合使用,較先前技術明顯提高[3]。因此DHS可視為不穩定的A 3型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粗隆下骨折和骨折不愈合翻修術的一種可靠的手術方法。
對于PFNA中的螺旋刀片的應用,較于先前的PNF技術先進很多,同時保證手術的效果。而螺旋刀片的使用較之以前更加契合于骨質疏松患者,其鉚合力強,更加易于患者恢復。手術時間短,手術傷口小,同時恢復速度快,這是利用PFNA技術的優勢所在,其對主釘的操作改進更是保證了手術時和術后的患者安全[4]。
因此,通過髓內固定系統和釘板固定系統在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療效對比分析結果顯示,二者均是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來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且其技術手法已經純熟,手術入路通暢,值得患者信賴。
3.3 圍術期的分析 在手術之前、中或后都需要護理人員進行嚴密的護理,防止由于某些原因導致患者恢復緩慢或者并發癥的出現。
術前:患者的身體狀態需要達到手術的要求,完善各項手術的術前檢查,在手術前,護理人員需要家屬配合對患者進行開導,使其身心放松,這樣會使手術中患者精神不易過度緊張。因此,在很多手術前,患者家屬以及護理人員需要進行協商,對患者進行開導。
術中:需要醫生專業的手法技術,對髓內固定系統和釘板固定系統在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應用技術熟練掌握,并且需要護士助理的嚴密工作,認真檢查醫療用具的使用情況。
術后:術后的患者分析比較復雜,主要是護理人員按照上述護理方法進行護理,防止手術后由于護理不當造成褥瘡的發生,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更加要避免并發癥的出現。對于患者護理人員要協調幫助患者進行鍛煉恢復,同時開導患者不要急功近利,并且注意對其進行鼓勵。在拆除固定之后,要求患者配合護理人員的要求在床上進行小幅度的鍛煉,不能直接下地使患側直接作為支點接觸地面,注意能夠下地之后的訓練,拄拐聯系也要注意自身條件狀態[5]。因此,圍術期內的每個階段,護理人員都要對患者精心照顧,避免患者不配和治療事件的產生,提高患者的愈合能力,縮短愈合時間。
綜上所述,通過對髓內固定系統和釘板固定系統在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療效對比,兩者作用效果無明顯差異,因此都可以用于臨床推廣應用。
[1]侯克東,馬東印,周自廣.PFNA與Inter Tan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8):1705-1706.
[2]楊飛.髓內固定系統和釘板固定系統在股骨粗隆間骨折中的療效對比[J].中國社區醫師,2011,13(36):87-88.
[3]霍海濤,張樹明,喬林,等.Inter TAN 與 DHS 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學工程,2012(2):20-21.
[4]王滿宜,楊慶銘,曾炳芳.骨折治療的AO原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441-442.
[5]黃興力,楊朝棟.解剖鋼板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J].實用骨科雜志,2007,13(2):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