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宇 蒲榮 鄭文振 何興輝
腰椎間盤突出癥(LIDP)是臨床常見慢性疾病。由于現代生活的改變,運動的減少以及坐姿時間的增加,LIDP發病率有增高趨勢,且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中醫推拿手法治療具有副作用小,操作方便,臨床效果明顯的特點。筆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微調手法治療,取得了較好效果,患者腰背肌生物力學性能有顯著改善,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2年8月東莞市寮步醫院收治的LIDP患者70 例,隨機分為兩組,均結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LIDP診斷標準和X現線和肌力測評等檢查確診。排除標準[1]:存在嚴重腰椎創傷史和腰椎手術史、妊娠和哺乳期女性、骨腫瘤和骨質疏松、腰椎結核合并嚴重感染、椎間盤脫垂等。觀察組35 例(男20 例,女15 例),年齡(43.7±8.6)歲,病程(15.3±3.9)個月;對照組35 例(男21 例,女14 例),年齡(43.5±8.5)歲,病程(15.1±3.8)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運動療法,牽引療法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中醫脊柱微調手法治療,主要包括兩部分。
1.2.1 經筋松解手法[2](1)足太陽經筋手法:患者取俯臥位,順著患者足太陽經筋線,從足底涌泉穴起,按、揉、點、推、彈拔足跟筋結、腓腸肌、胭繩肌、股二頭肌、臀大肌、髂肋肌和骶棘肌等筋結病灶點;(2)足少陽經筋手法:患者取側臥位,墊一小枕頭于雙膝間,順著患者足少陽經筋線,從足到頭方向按、揉、點、推、彈拔跨長伸肌、腓骨長肌、股四頭外側肌、二半膜肌、髂筋束、闊筋膜張肌)和梨狀肌等筋結病灶點;(3)足陽明經筋手法:患者取仰臥位,順著足陽明經筋線,從足到頭方向按、揉、點、推、彈拔中三趾肌、股四頭內側肌、腹股溝股神經和腰大肌)等筋結病灶點,最后以直腿抬高加強手法結束,1 次/d。
1.2.2 腰椎微調手法 患者取側臥位,先用左側肘臂穩定患者骨盆,左側手指觸于錯位椎骨棘突的上下間隙,右手拉住患者下側肩膀慢慢前移,使脊柱上段逐漸前屈,棘突間隙增寬時,剛剛感到其上一棘突下移時,停止肩膀前移。然后用右肘臂穩定患者上側肩部,手指置于錯位椎骨棘突上下間隙,左手拉患者下肢慢慢前移,使髖關節逐漸屈曲,至棘突間隙增寬,剛剛感到其下一棘突下移時,停止下肢前移,并用左肘臂穩定骨盆,以保持脊柱下段前屈幅度。再將左手中指抵住錯位偏凸的椎骨棘突,予以推沖和整復,1 次/2 d,兩組均治療3 個月。
1.3 效果評價 (1)顯效[3]: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直腿抬高試驗陰性,恢復正常工作;(2)有效:臨床癥狀有明顯改善,腰椎活動基本恢復正常;(3)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病情加重。顯效率加有效率為總有效率。統計兩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以及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學性能相關指標,包括腰背伸狀態下平均功率(AP)、峰力矩(PT)和腰背屈/伸比值(F/E)。采用美國Biodex公司的多關節等速測試儀器,統計兩組等速向心收縮(60°/s)角速度的上述指標值。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期間兩組均未發生意外。觀察組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無顯著性差異(P>0.05);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學性能相關指標如AP、PT和F/E均顯著好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及腰背伸肌群生物力學性能相關指標統計
目前認為LIDP是多因素引起的一種綜合征,包括腰椎間盤變性、馬尾神經損傷、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纖維環破裂等,導致脊柱內外源性穩定受到破壞。其中內部穩定性系統主要包括椎骨、椎間盤和脊柱韌帶(經筋),外部穩定性系統主要包括脊柱周圍的肌肉和肌腱。臨床西醫以及部分中醫治療,具有重視“骨”而不重視“筋”的觀念,即對經筋的干預重視程度不夠。
中醫觀點認為,LIDP與與腰部“經筋”的功能異常具有密切關系[4]。《素問·萎論》提到:“宗筋主束骨而利關節也”,提示了經筋附著于骨上,對于關節功能和形態的維持具有重要意義。現代研究也表明[5],相對于結構病理改變(主要是骨的形態改變),功能病理(主要是關節肌肉的力學改變)更容易引起患者腰痛,加重臨床癥狀。朱清廣等[6]也認為,腰腹肌及腰背筋膜的力學功能改變對LIDP的發病以及病情影響具有重要影響,所以,有必要加強對“經筋”的干預。
因此筆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經筋松解手法和腰椎微調手法治療,一方面起到松解腰背肌群的作用,改善腰部“經筋”的“束骨、滑利關節”功能,另一方面通過調整和糾正病變的脊柱及其相關組織,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轉化,從而最終達到疏通氣血、松筋解結、降低內壓、解除粘連、拉寬間隙、回納髓核的治療目的。從臨床統計看,觀察組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AP、PT和F/E等指標也顯著好于對照組,顯示了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強調改善經筋的微調手法治療,對于改善病情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1-202.
[2]梁來德.壯醫經筋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208 例臨床體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15(1):5.
[3]戴德純,房敏,沈國權.脊柱微調手法對退行性腰椎滑脫癥腰椎穩定性的影[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6,21(12):1110-1112.
[4]朱清廣,房敏,洪水棕.“經筋病”和“骨錯縫”在頸椎病中的生物力學作用[J].北京中醫藥,2010,29(1):34-36.
[5]姜淑云,嚴雋陶,房敏,等.頸椎病人頸伸肌群等速運動測試試驗研究[J].黑龍江中醫藥,2006,13(2):13-15.
[6]朱清廣,房敏,沈國權,等.微調手法對頸椎病患者頸肌力學性能影響研究[J].北京中醫藥,2011,30(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