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奕秋
最近日臺有關團體簽署漁業協定,在釣魚島領海外私劃所謂的日臺共同漁區,臺灣“海巡署長”更表示將驅離越界的中國大陸漁船,引起不少網友不滿。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態反對日方在有關海域采取單方面行動,國臺辦發言人則強調,在捍衛領土主權的基礎上,維護兩岸漁民在這一傳統漁場的漁業權益,是兩岸雙方的責任所在。
若僅從臺灣方面的利益看,在不涉及釣魚島主權歸屬的情況下,漁業協定讓臺方漁民在共同漁區內的作業不受日方公務船干擾,且作業面積相較臺方原先主張的“暫定執法線”以內范圍增加了深入日方專屬經濟區的3個區塊共1400平方海里,其中向南延擴的區域更是漁種極豐,可謂臺日漁業談判空轉16次后的一次空前突破。雖說日方也可在共同漁區內作業,但其漁船數量遠比臺方少,因此該協議簽訂后,日本國內非議聲不斷。
然而,考慮到臺方這一“利好”是在大陸近期強化釣魚島巡航令日方疲于應付的情況下取得的,臺日漁業協定卻不給大陸漁民絲毫置喙空間或經濟補償,實在有違情理。從兩岸共同保釣大業上說,臺日協定固然未涉釣島主權,但有了到嘴的漁業權益,可以想見臺灣漁船今后駛入釣魚島領海宣示主權的頻度會大大降低,從而減少日方在釣魚島所受的側翼壓力,這對大陸相關行動不啻是釜底抽薪。
要使日方的離間之計不得逞,輕易否定臺灣方面在此次談判中的所得恐非良策,修訂或廢除此約更非朝夕可至。當下可取之策是,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將臺灣漁民的利益也放在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范圍內來加以肯定,同時要求臺灣方面為大陸執法船駛入釣魚島領海(艦船的無害通過并不受制于漁業協定)提供方便,甚至是協同配合,從而以利益增量化解存量上的矛盾。否則,一旦大陸漁民在釣魚島周邊海域的作業受到臺灣海巡船干擾,兩岸“同室操戈”的結果,肯定是臺方為日方火中取栗。相信這也是多年來沖鋒在保釣第一線的臺灣同胞所不愿見的。
從日方角度看,由于其西南諸島地狹人寡,漁業力量有限,無論是1997年簽訂的中日漁業協定,還是這次所謂的日臺漁業協定,在漁業上都采守勢,不讓對方漁船過于逼近本國的海岸就行,而同意設共同漁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影響海洋劃界或島嶼之爭。例如,中日協定所劃共同漁區的東西邊界,分別與日中領海基線等距離(均為52海里,東界抵近沖繩海槽),而日方對海洋劃界的主張正是中間線原則;又如這次臺日協定刻意將釣魚島(不宜居,無專屬經濟區)12海里領海排除在外,盡管在法理上無礙中方主權訴求,卻容易影響國際觀感。
劃臨時性共同漁區,是在無法厘清專屬經濟區重疊部分時的一種選擇,但如何劃卻暗藏玄機。2000年中韓簽漁業協定,表面上雙方水域面積對等,實則韓方一側“過渡水域”魚類資源遠為豐富,結果“過渡水域”到期轉為專屬經濟區后,中方喪失好些傳統的外海漁場。相比之下,中日漁業協定及后續協商基本保障了中方漁業收益。以2008年為例,中方進入共同漁區的漁船數量和漁獲量上限分別是日方的23.5和16.4倍。
實際上,東海劃界的復雜性僅次于南海。存在侵權嫌疑的還有趕在中日漁業協定之前生效的日韓漁業協定,其所劃共同漁區的南端,直插入中日共同漁區,即三國漁區重疊約6500平方公里。類似爭議的最終解決,恐怕繞不開多邊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