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最關鍵指標
顧海兵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筆者想說的是,中國經濟要想做些科學的分析,幾乎不具備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首先,分析中國經濟問題缺乏最關鍵的指標。就宏觀經濟來說,關鍵經濟指標主要有價格、就業、收入等,其中就業尤其重要,是最核心的指標。但是,遺憾的是,60多年以來,我國沒有統計、也沒有公開過全國的失業率指標,沒有一個度量全社會失業人數是多少的指標。目前統計公布的失業人數指標只是各地區城鎮的登記失業率,只是擁有城市戶籍的人口自愿來主動登記的失業人數,而我國正處于工業化與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各地人口流動很大,加之傳統、文化與習慣因素,城鎮登記失業率幾乎不能代表全國失業率的真實水平。2008年12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就已經稱中國城鎮失業率(還不是城鄉全部)攀升到了9.4%,已經超過了7%的國際警戒線,但2009年3月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卻公布,2008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僅是4.2%。正如我們在官方統計里所看到的,我國的失業率30多年來都在4~5個百分點波動。顯然,這完全不能反映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大大背離了中國的實際經濟狀況。沒有了這樣的核心經濟指標與準確的統計數據,中國還能有科學的經濟分析研究嗎?
其次,分析中國經濟問題的一些基礎數據缺乏基本的可信度,比如現有的統計基本忽視黑色與灰色經濟。有些數據,比如發電量,即所謂克強指數或克強經濟學的重要元素基本是可信的,但相當一些數據的質量是值得懷疑的。比如,國內生產總值GDP,居民收入,交通流量數據,大金融數據等,不僅體制內統計有水分,而且根本不包括黑色經濟與灰色經濟。黑色經濟是法律明令禁止的各類經濟活動的總稱,各國的范圍很不同。灰色經濟是國民經濟中非正規或非正式的經濟。黑色經濟與灰色經濟沒有被納入到國民經濟核算當中,有研究資料說,中國“隱形經濟”總量已經達到國民經濟總量的10%,更有學者認為這一比例可能高達15%至20%,其總量按照2012年決算,可能達到5萬億~10萬億。如果我們的研究和教科書根本不討論這部分經濟,我們的研究還能有怎樣的質量?
即使是中國目前的官方統計數據,其在民眾中的權威性也不高,除了中國幅員廣大,經濟社會情況復雜,保證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存在較大困難外,官方統計數據與專業學者或媒體報料常不相一致的原因也存在相當的人為主觀因素。常常聽到這樣的傳說,即中國的統計數據是三分統計、七分估計,也有人說中國的統計數字是數字出官、官出數字。社會傳言是:上壓下,層層加碼,馬到成功;下騙上,層層加水,水到渠成。就連中央數據和各地匯總數據都能差異高達幾萬億,不久以前國家統計局曝光的南方某鎮把20多億GDP上報為80多億的事件,絕對不是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