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8月17日
紐約時評員一直膽戰心驚地觀望著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走向:經濟增長從早期的兩位數陡降到7.5%,但投資率卻畸高不下,超過GDP的48%,而國民負債總額約占GDP的200%。
中國經濟增長從當初風馳電掣的10%降到今天的7.5%,被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是結構性放緩的良性增長,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將其定義為中國式經濟增長的終結。他指出增長下滑是因為城鎮化的人口紅利消減導致的投資受挫,并稱低效的量化的“資本拓寬”應改為“資本深化”,他和其他知名評論員一直批判中國資源的低效投資、一味追求經濟的量化擴張。但中國社科院人口所所長蔡昉反駁稱,今天中國人口紅利不再的情況早在2003年就出現,如果中國經濟因此撞上“南墻”,那么10年前就該有反映,今天經濟之所以還保有增長就是因為企業成功地實現工人生產力的從量增到質增的轉變。
中國經濟投資過度而整體穩定,還得歸功于“挾持儲戶”的金融系統—由于政府設定存款利率上限,銀行克扣儲戶而優惠企業貸款人,盡管后者投資低效,前者還是一直無從選擇地“提供資金”。而且在國有經濟中,政府是經濟總指揮官,他能使需求此消彼長地被平衡著,這也是經濟穩定的一大原因。
《自然》8月15日
俄羅斯為推動垂死的科技創新投入數十萬億打造規模宏大的新“硅谷”—斯科爾科沃科學城,旨在研發信息技術、核技術、能源效率、生物科技創新和通訊技術等,見證了俄羅斯試圖擺脫對石油、天然氣和礦產原材料輸出依賴的大膽嘗試。該中心致力培養頂尖的科研人才和工程師,與世界知名高校和企業合作,28個主要的企業合伴人包括西門子和IBM,英特爾和微軟也已承諾投資,總額達5億美元。但今年以來,斯科爾科沃基金會挪用公款,遭到指控,聲譽受到了打擊,印證了一些科學家對其國內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的憂慮。
《紐約客》8月26日
10年的通貨膨脹能讓你明顯感覺到油、小麥和牛肉等生活商品價格的上漲,但龍蝦例外。這幾年夏天龍蝦大豐收,這個月龍蝦的下船價已經低到2.2美元一磅,超市價也出奇便宜。盡管如此,它依然是酒店的一道高端菜肴,原因是酒店怕貿然降價后次年欠收,顧客難以重新接受高價。更重要的是,他們要保持龍蝦的高端奢侈品形象,假如龍蝦在餐館里變成了雞肉價,反而會遭嫌棄,甚至連累同類商品,使其他昂貴的海鮮形象掉價。這時訂價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成本問題。而酒店靠著訂價權擺脫了市場影響,捕龍蝦的漁夫作為生產者卻得靠著前者的恩賜生存。
《東洋經濟周刊》8月24日
日本發行量較大的周刊雜志均在報紙上刊登內容廣告。大多數周刊的發行量在30萬到50萬份之間,但因為在主要報紙上都會刊登新刊的內容廣告,而大的報紙發行量上千萬份,所以周刊雜志能影響數千萬讀者。 一個并不上電視的人,僅僅因為周刊雜志的內容廣告中刊登了他的照片,于是乎便會成為人人皆知的人物。政治家或者是國家公務人員,只要被周刊雜志確確實實抓到了丑聞,那么他們基本上會從國家政治舞臺上消失。對于政治家及國家高級官員來說,周刊雜志的內容廣告相當于重磅“炸彈”。
《天下》8月21日
8月初,臺灣地區正式推出“自由經濟示范區”規劃。這個號稱馬英九執政以來最重大的經濟政策,其實是臺灣跨地區、跨產業,透過法規松綁,力圖增加國際競爭力,突破成長瓶頸的大規模實驗。對亞洲各地而言,轉型已是必然趨勢,透過特區實驗,掌握經濟轉型先機,成為各地關鍵策略。從韓國的松島智慧城,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攜手投資的依斯干達特區,再到日本安倍再造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會圈。經濟特區,不再是過去千篇一律的拼就業、拼成長的加工出口,而是比大膽、拼創意的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