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雨
我在上篇專欄文章講到,新加坡盡管享有東亞威權國家的名聲,但其實是個公民一人一票選舉出來的代議制民主政府。在許多西方國家,傳統的代議制民主政府的特色之一就是“政黨輪替”,多數為兩黨根據選舉結果輪換執政,在朝則以行政資源實施己方政策綱領,在野則對執政黨監督牽制,伺機在法律范圍內“制造麻煩”,以圖在下一次選舉中將執政黨趕下臺。
新加坡卻貌似有一個“萬年執政黨”,即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行動黨在1954年為李光耀等一批受英文教育的中產專業人士創立,在1959年通過選舉取得新加坡的執政權,并在新加坡獨立以后在歷次選舉中都大獲全勝,一直執政到今天。相形之下,新加坡的反對黨很不成氣候,在國會的席位以個位數計算,無法從制度上實現對行動黨的制衡。鑒于此,無論是國際媒體,國際政治觀察人士,還是新加坡國內的反對黨,都認為這是個“事實上的一黨制國家”(a de facto one-party state)。
人民行動黨得以在民主選舉的基本框架下長期執政,其秘密何在?檢討這個問題有其難度,在某種程度上還有些牽強,因為勝利之取得,可能是無數紛繁復雜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甚至有極大程度上的偶然性。然而幾十年如一日地“勝者為王”,其中不可能沒有一些之所以成功的基本邏輯。依筆者的觀察,行動黨能維持一黨長期執政的局面,和它自創立以來就采取的某些亦正亦邪的“立場、態度和方法”是分不開的。
“秘訣”之一是以交付業績為中心,唯此為大,為此目的采取一切務實手段,包括去意識形態化。
新加坡剛被迫從馬來西亞分離出來之時,如李光耀所說,“我們眼前困難重重,生存機會渺茫”,所以他的政府的主要任務是“養活島上的人民”。李光耀認為,為此必須徹底務實,拋棄一切意識形態的羈絆,執政政策的宗旨是使新加坡“比本區域其它國家更加剛強勇猛,更加有組織和富有效率”,以提供條件讓外國投資者在新加坡為基地經營牟利,為新加坡提供稅收和就業。
李光耀自命是社會主義者,但這僅是指民生方面,并沒有政治意識形態上的認同,他也不接受計劃經濟和全民所有制的做法。但他與當時眾多西方政客對共產黨的理解大不一樣。1961年聯合國開發署一個調查團到新加坡指導工業發展,給新加坡的成功定下的“先決條件”之一,竟然是針對“共產黨人”。李光耀稱,“對這個荒謬之極的簡單解決方法,我不禁啞然失笑。”
在去意識形態的實用主義指導下,行動黨政府一方面對外資全面開放,大力促進對外貿易,將貿易招商團都派到了非洲,最終將新加坡發展成一個國際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吝惜使用各種帶有保護主義性質的產業政策,建立大型國有公司作為龍頭企業,以加快國家的工業化和財富積累。
“秘訣”之二是力行法治,鐵腕反貪,增強人民的信任。新加坡社會不同于其它亞洲社會的最大特點不是在于它成功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在于它是一個公認的法治國家,真正做到了依法治國,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如果說“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個關于古代分配正義的說法還有什么現代意義的話,那就是現代人更擔憂的是不同的人適用著不同的規則,從而使機會資源的后天分配永遠不均等,使弱者永遠沒有翻身的可能。建立法治社會,依法行政,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是能使一切社會活動在法律的框架內“標準化運作”,從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能使人民增強對政府的信任,知道政府對所有人適用相同的規則,不會對任何人有所偏私。即使政府不能絕對做到這一點,但只要盡到最大努力,并且政府自身不違法行事,人民也會體諒。
“秘訣”之三是使每個人都有一定財產,但又壓低工資。李光耀深信人民擁有財產是社會穩定的基礎。他在自己的自傳中說:“當我發現人們在照顧自己的住房和租賃單位采取截然不同的態度時,就深信一個人的產權感是與生俱來的。50和60年代發生暴亂時,路人也會參加,向汽車的擋風玻璃仍石頭,把汽車掀翻,放火燒毀。到60年代中期,當人們擁有住房和其它資產后,發生暴亂時他們的反應大不相同。年輕人把停放在路旁的史古打(底座摩托車)抬上組屋的樓梯。這種情況加強了我的決心,我要讓新加坡每個家庭都有真正的資產讓他們去保護,尤其是他們自己的住房。”
行動黨在新加坡推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大力興建政府組屋,然后以低廉的價格出售給公民。這種組屋的質量其實相當不錯,說實話比中國大中城市常見的一般居民樓好得多,且購買者有完全的產權。
但新加坡政府從來都拒絕建設一個福利社會,且并沒有興趣讓人民財富積累太多。這涉及行動黨治國的一個基本理念,即人民如果太富裕,生活得太舒服,反倒有種種不利。一是容易懈怠,從而不再“剛強勇猛,力爭上游”,而勤奮努力工作才是新加坡賴以生存的基礎。二是工資不可太高,否則無法和有著無窮盡廉價勞動力的區域其它國家競爭。新加坡雖然人均GDP居于世界前三名,但平均工資遠遠低于經濟發展同水平的歐美國家。此外,行動黨一個秘而不宣的“帝王心術”考慮是,人民如果還需要為積累財富而努力,且能在現行體制下看到成功的希望,他們就會將心思主要用在發財致富方面,不至于提出太多政治要求或者急于改變現狀。
“秘訣”之四是政府慷慨“與民分利”,使人民時時感受到現政府的好處。這是新加坡政府爭取民心的主要手段之一。新加坡經濟高速發展若干年之后,政府積累了巨量財富,但卻不像某些亞洲政府那樣奉行守財奴的理政方式,絲毫不肯與人民分享。新加坡政府從1970年代開始,由政府出資開展大規模公共事業的建設,包括修建地鐵、高速公路、人行天橋、人行道防雨頂棚、社區電梯、游泳池等,并致力將新加坡建設成亞洲最清潔城市。此外,政府也大力投資教育和醫療,在這方面為公民提供補貼。居住在綠蔭遍地的花園城市,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一流基礎設施和教育健保方面的照顧,新加坡人不管對政府是否有好感,都會有一切好處來自行動黨政府的感覺,而政府也刻意通過種種方式,強化人民這種印象。
“秘訣”之五是延攬人才,使反對黨長期處在無人可用的境地。行動黨政府通過自己掌握的行政和經濟資源,幾乎壟斷了新加坡的人才培養和遴選渠道,并以“精英主義”為號召,將絕大多數人才納入到體制內。相形之下,反對黨很難延攬到本地公認的精英人才(主要是指那些長期獲得政府獎學金,受過本地或國際名校教育,有過大企業或政府部門工作經驗的專業人士),其能力不能得到本地選民信任。事實上,在歷次選舉中,反對黨都沒有能力端出一套完整的施政綱領,其攻擊點主要集中在對行動黨的政綱挑刺方面。
上述并非是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維持政權的全部手段。除上述尚基本“正面”的手段之外,李光耀領導之下的行動黨還通過利用行政資源和司法制度打壓反對人士,擠壓反對黨的生存空間,使其難以形成氣候。在反對黨可能主導的地區,政府還通過重新劃分選舉等難看手法消弭其影響。但必須強調的是,行動黨從來都是訴諸議會斗爭和民主投票的方式來取得和維護政權,從來沒有借助軍事和其他暴力手段鎮壓反對派,黨派斗爭也從來沒有到“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程度。
新加坡一黨長期執政的上述經驗,是否能被其他執政黨借鑒?事實上,新加坡只是個城市國家,連中央/地方的區別都沒有,國家的政府也同時是個市政府,很多政策的制定實施監督和大國頗有不同。但在任何國家任何情況下,如果一個政黨,通過民主選舉的手段上臺,建立一個強勢政府,實行法治,強力肅貪,發展教育,慷慨投資民生和基建,任人唯賢,那么長期執政幾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都不必對反對派進行排擠和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