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戍
1932年夏,儲安平從光華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宜興的庚桑洞中養病。在洞中,他陸續寫作了10幾篇文字,于1936年定名為《給弟弟們的信》,交上海開明書店出版。這些文字文風流暢,內容通俗易懂,雖然在學術或哲理方面的價值有限,卻是非常寶貴的文獻資料,從中可以一窺早年儲安平對政治和道德的理解程度。
最明顯的表現是,儲安平此時已經具有一種非常強烈的政治意識,對自由主義和民主制度已完全認同。他對中國政治走向的總體判斷是,中國正在走上通往民主政治的大路,代議制是實現民主政治的最佳方式。代議制的成功與否,取決于人民的政治意識是否發達,其表現有兩方面,一是人民在選舉時踴躍參加認真投票,二是民眾平時以健全的輿論形成最大的力量來監督政府。為什么民眾要監督政府?因政府的權力由民眾賦予。這賦予不是永遠的賦予,若政府不能遵從國民公意,民眾可隨時收回賦予政府的權力。儲安平的民主政治觀,雖然都是常識,但可見他對西方民主政治基本原理已經有所了解。儲安平在光華讀書時期的成績單上顯示,他修讀過《盧梭民約論》課程,因此,他談論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得自盧梭的《社會契約論》。
但是,儲安平論述民主政治,興趣點并不在論述自由主義的各項要求,也沒有再多談約束政府或保障個人權利,他更注重的是國家觀念和對公的強調。他看到中國擁有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億人口,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卻不是一個世界強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民沒有民族精神,缺乏國家觀念。他將民族觀念的缺失主要歸咎于孔子和儒家,認為孔教的中心思想是宗族觀念而非國族觀念。這使得幾千年來的中國人只知有家,不知有國。這也使中國人不善于過團體生活,缺乏公共道德,無人關心公共事業,不愿參加集體活動。正因為人人為己,才不能結合為良好的團體,使中國的政治遲遲不上軌道;不肯為公,才不能保家衛國,使中國積貧積弱,屢遭東西方列強的欺侮。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儲安平總的思路當然是漸進改革。具體答案是,每個人都講義務、盡責任、增強道德精神。他似乎認為,要解決政治民主和國家富強的問題,政治制度的改變或法律條文的完善都只是細枝末節,最主要還是每個人都高度自覺,從小培養自己的道德人格。所以,儲安平《給弟弟們的信》,核心在于強調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在公共方面,他認為理想的現代公民應該公正地參加公共事業,遵守國家法律,不引用私人,不浪費公帑。如果從政,行為必須坦白、光明、負責,孕育一種剛正之氣,不諛陷,不陽奉陰違,不口是心非,不爭權奪利。對國事發言時,必須是善意的批評建議式,而不是惡意的謾罵式。在私人方面,應該有強健的體魄,高尚的情趣,良好的涵養,豁達的心胸,以及知行合一的精神。只有從小注意培育人格,逐漸養成浩然之氣,才能真正成為未來中國的合格公民,承擔起實現國家富強和民主政治的重任。
儲安平在《給弟弟們的信》中全面否定儒家思想,認為其與現代社會不合,但過度強調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恰恰和儒家士大夫分享著同樣的思路。儒家本身就是一種修身學說。從孔子到朱熹,幾乎都認為,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根本,君子必須由個人的修身,進而領導政治,推動社會,使社會達到完美之境。儲安平當然對儒家的修身觀不感興趣,但卻從現代政治學的公民知識出發,同樣給了修身以最重要的位置。他對通過提升道德來改變中國社會,亦抱有一種極度樂觀主義的態度。這種樂觀主義,對權力制衡和法律規約只給予有限的注意,帶有烏托邦傾向、道德至上傾向和集體主義精神,實際是一種盧梭式的“高調民主觀”,蘊含著走向民粹主義、權威主義甚至極權主義的危險。
《給弟弟們的信 英人·法人·中國人》儲安平 著
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帝國的消亡:當代俄羅斯應從中汲取的教訓》
【俄】葉·季·蓋達爾 著
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3年1月版
經濟學家葉·季·蓋達爾從介紹世界歷史上各個帝國衰落的情況開始,呈現1980年代蘇聯經濟狀況,抽絲剝繭似的分析了蘇聯由國內食品短缺、貨幣危機、金融失信、石油價格下跌、政策失當而引起的經濟惡化,是如何一步一步演變為危機和政治失控,最終導致蘇聯消亡的。
《開放力:基業長青的經營王道》
郭宇寬 著
中國商業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
本書作者提煉出“開放力”這一核心概念,并以蘋果、百度、網易、萬科、萬達、新東方等數十家中外企業為案例,分析其經營中的得失,為當下企業經營提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方略。作者指出,唯有保持開放力,才能從藍海中勝出。
《我們如何拯救過去:梁漱溟談中國文化》
梁漱溟 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3年3月版
梁漱溟(1893~1988)是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中國最后一位儒家”。本書是梁漱溟長子梁培寬先生整理編輯的作者文稿,內容主要是議論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及其對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塑造的影響,并用中西比較的視角,觀察兩種文化的根本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