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汗
中國新總理李克強上任后的第二次出訪目的延續了其首訪“救火隊長”的風格。
幾個月前,李克強上任后首次外訪的目的地就包括剛與中國發生邊境對峙的印度和貿易摩擦的歐洲。而這一次,他要深入對中國心懷警惕的鄰居——東盟。
在東盟十國中,一半的國家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而在2012年中國海洋領土爭端集中爆發后,世界亟待新一代中國領導人展示周邊外交姿態。
繼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展現柔軟身段后;2013年10月9日,李克強緊接著來到文萊,出席由東盟主辦的東亞領導人系列峰會,并順道訪問了該地區最親密的伙伴泰國和領土爭端最激烈的越南。在東亞峰會結束時,李克強給自己的評價是 “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對于李克強來說,這次出訪不僅釋放了南海局勢緩和的信號,還為中國-東盟合作的下一個十年劃定了框架。對于國內民眾來說,外交場合的表現豐富了人們對新總理的個人認知——李克強的性格色彩、個人理念、語言風格和行事方式,通過發生在國境之外的許多細節,生動地浮現出來。
剛與柔:直面南海爭端
在東亞系列峰會的圓桌前,李克強每次發言都主動提及了南海問題,姿態堅定而坦然。這與上次到訪歐洲時第一時間講出“雙反”調查“損人不利己”異曲同工。
在10月10日的東亞峰會上,他甚至表示愿意就南海問題“多講幾句”。他將南海問題一分為二:一方面,南海的航行自由“從來就沒有問題,將來也不會成為問題”;另一方面,對于主權爭議,他則用“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來釋放善意。從一開始,李克強就斷言,南海形勢不會影響到中國-東盟合作大局。
這樣從容的表現也許源自出訪前長時間的熱身。2013年8月末,李克強在北京會見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并出席了中國-東盟特別外長會議。9月初,他又在南寧出席了中國-東盟博覽會,除了在上午的開幕式上闡述中方立場,還在下午密集會見了參加博覽會的東盟十國中六個國家的政要,會見時間總長超過5小時。幾乎在每一次會談中,李克強都會談及南海問題。
9月15日,中國與東盟國家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第六次高官會在蘇州舉行,各方首次就南海行為準則進行了磋商——這意味著中國解決南海問題的努力進入了新階段,也為李克強此次東盟出訪增加了底氣。
盡管如此,南海爭議仍然是此次東亞系列峰會中熱議的“焦點話題”。在文萊接見當地僑領代表時,李克強毫不示弱地將這歸因于“炒作”和“一些人的實際努力”。
與中國政府主張由直接當事方協商和談不同,菲律賓希望將南海問題提交國際仲裁,并形成統一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準則。菲律賓的這一號召得到其盟友美國的堅定支持,大國的積極介入讓周邊國家愈發搖擺不定。
在與中國存在南海領土爭議的周邊國家中,越南和菲律賓顯然是最強硬的兩個。就在5個月前,越南總理阮晉勇還在香格里拉峰會上以強硬措辭不點名地批評中國,引發河內大規模反華游行。
不過很快,2013年6月19日,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訪華,同意與中國建立應急熱線以處理海上爭端。8月,中國外長王毅訪問越南。9月初,阮晉勇出席了中國-東盟博覽會,并在與李克強會談時建議在兩國國防部、漁業管理部門間建立應急熱線。
因此,10月13日,當阮晉勇在主席府前對剛到訪的李克強行社會主義國家領導人間特有的擁抱禮時,并不顯得突然。會談后,兩人共同宣布,中越將成立海上共同開發磋商工作組,通過友好協商和對話談判解決爭議。此外,中越基礎設施和金融聯合工作小組也同步成立,三個小組將在年內開始工作。李克強稱之為這次會談最重要的成果。
越南的媒體更喜歡把雙邊貿易合作的新聞消息放在前頭。2013年越南的經濟增速降到了13年來的最低點,緩和與中國的關系對低迷的越南經濟無疑有益。
中國在2004年開始就成為越南的最大貿易伙伴。2012年,中國對越出口是進口的兩倍還多。在會談中,中越總理重申將在2015年把雙邊貿易額從目前的400余億美元增加到600億美元的目標,并實施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促進貿易平衡。
與中越關系日漸熱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與菲律賓關系的持續冷卻。
截至目前,中國外長王毅在上任后6次出訪東盟國家,至今未踏足菲律賓。作為主賓國的總統,阿基諾缺席了8月在南寧舉行的中國-東盟博覽會。
李克強對越南的訪問,似乎“無意間”再次凸顯了中國對菲律賓的孤立策略。英國《經濟學人》雜志指出,越南許多學者認為政府依然不排除加入菲律賓的法律行動。而《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則指出,越南似乎仍在堅持它的行事原則,即在對抗的同時試圖與中國友好共處。
在這次“10+1”峰會的開幕式上,阮晉勇被安排站在了李克強的右手邊。在中方安排的切蛋糕儀式上,阮晉勇下意識地主動走上前,而阿基諾則站在離李克強最遠的位置。
2+7:做蛋糕的哲學
10月9日,伴隨周圍領導人的掌聲,李克強與泰國和東道主文萊的領導人一起,切下一塊巨大的藍、粉兩色的蛋糕。在隨后的會談發言中,李克強表示還在考慮“如何把蛋糕做得下一次更大,下一次,更更大”。
與如何“分蛋糕”相比,李克強總是對如何“做大蛋糕”更感興趣。
就像李克強沒有在南海問題做出讓步一樣,在首次出訪時,李克強也沒有對貿易爭端中態勢逼人的歐盟委員會讓步,而是積極與柏林探索經濟發展的“中德夢之隊”,并承諾優先對德國開放中國的物流、教育、培訓和醫療領域。
對于東盟,這個僅次于歐盟的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李克強似乎有更高的期望。2012年,中國-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已達到4000億美元。而中國-東盟這個19億人口的地區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自貿區。如今,李克強希望能通過升級自貿協定在2020年達到雙邊貿易額1萬億美元的目標。
在這一次會議上,他提出了“2+7”的合作框架,除了政治互信、聚焦經濟兩點基本共識之外,還提出了涵蓋貿易、金融、基礎設施、安全、人文科技等7個具體的合作領域。其中,他將探討簽署有法律約束力的中國-東盟國家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放在首位。
這不失為一個雄心勃勃的倡議。如李克強所說,他希望中國和東盟能“辦成幾件大事、上一個大臺階”。
在“10+1”峰會上,李克強提到了在他看來可以作為中國-東盟合作“旗艦項目”的宏大計劃—— 泛亞鐵路。這個幾乎串聯起整個東盟的鐵路網分別由途經越南、柬埔寨的東線、途經老撾、泰國的中線和途經緬甸的西線構成,再穿越馬來西亞最終到達新加坡。
目前,泛亞鐵路計劃進展最快的就是泰國-老撾一線。泰國國會上個月剛剛通過了高達700億美元的貸款計劃,以完成交通設施更新換代的計劃;而老撾國會更是已經通過了與中國合作修建高鐵的計劃。
在泰國,李克強親自上陣充當“推銷員”,與英拉一起參觀在曼谷舉行的中國高鐵展時,他稱贊中國高鐵技術先進,安全可靠,成本具有競爭優勢。這只是一個開始,10月17日,李克強又向到訪北京的澳大利亞總督推銷中國高鐵。
這確實是一個競爭激烈的領域,不久前,日本與印尼政府達成一致,將在2014年就印尼引進日本新干線展開可行性調查。
對于引進國來說,最大的顧慮是資金。此前預計,老撾將為修建高鐵向中國貸款72億美元,這幾乎與老撾全年GDP相當。
為此,李克強又在此次峰會上提出了成立亞洲基礎設施銀行的倡議,以期用開放的方式解決融資問題。而在泰國,李克強與英拉達成了“高鐵換大米”的意向。李克強承諾未來5年內,中國將從泰國進口100萬噸大米,并增加進口橡膠。而根據他剛與英拉10月11日簽署的《中泰關系發展遠景規劃》,泰國將以農產品抵償中國有意參加的泰國高鐵項目。
這并不是第一次中泰兩國做出類似的安排。上世紀70年代,泰國就曾用龍眼干等農產品向中國交換坦克和裝甲車。
如今“大米換高鐵”同樣是一次務實的各取所需。由于泰國政府兩年前開始以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向農民收購大米,泰國國庫的大米儲備已經創出了1700萬噸的歷史新高,這也給泰國帶來了近45億美元的財政損失。
對于泰國來說,李克強對于進口大米的承諾來得正當時。反觀中國,2012年大米進口量突破230萬噸,同比增長3.1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在滿足國內進口需求的同時完成輸出高鐵技術的計劃,這似乎應驗了李克強本人在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上講的——“幫你也是幫我,我們是互相幫助”。
輕松妙喻:新話語風格
李克強在泰國的“推銷”之旅并沒有止步于英拉,10月11日,李克強又來到泰國國會,發表了30分鐘的演講。
盡管在中國領導人的出訪中,國會演講并不算特殊安排;但在泰國,這次演講卻創造了歷史。李克強成為了泰國國會81年歷史上首次登臺演講的外國政府首腦。他的聽眾包括了上下院議員、泰國的商界領袖以及外國使節。
顯然,李克強并不介意這樣大膽的突破。兩年前,時任國家副總理的李克強曾在香港大學百年校慶的演講末尾大段講英文。而在訪問印度時,李克強還用英語開玩笑地問攝影記者,他和辛格的握手照會不會上報紙頭條。
盡管發音并不完美,但李克強輕松、自如的講話風格從一開始就驚艷中外。要知道,上一位愿意如此大膽秀英文的中國領導人大概要追溯到江澤民時代了。
在泰國國會的演講中,李克強保持了一貫的開朗風格。一開場除了用泰語問好,還大段脫稿講出自己在泰國這個“微笑國度”的經歷。當他用泰語講出“中泰一家親”時,臺下立即響起掌聲。而在提及影片《泰囧》即將在泰國上映時,他又開玩笑說“我不是為這部片子做廣告,而是為中泰友誼交往做廣告”,也引得臺下會心一笑。
如此賣力互動,李克強毫不避諱地講出這次演講的目的——“所有這些(中泰)合作需要的法律支持,各位將會投贊成票。”他隨后解釋,這并不是在拉選票,而是希望聽眾為對中泰友誼投贊成票。
李克強似乎特別喜歡用這種輕松而略帶懸念的轉折句式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在“10+1”峰會上,李克強講起2012年赴東盟旅游的中國游客時,用了一個他自認為“并不很精確”的數字——969萬。“可能這個數字也是為了好聽,實際上大概超過1000萬了。”李克強緊接著解釋。
李克強更喜歡用通俗、直白和平民化語言,而這樣的偏好同樣反映在他外訪時的舉動中。
在這次講話中,李克強鼓勵與會各方“多栽花、不栽刺”以力避分歧;他將東亞地區的國家比作筷子,“一根筷子很難吃著東西,兩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夾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斷”,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將國家間的互信比喻為“梭”,將互為“經緯”的東盟緊密交織,“織就壯麗錦繡”。他提到會后各國領導人穿著文萊傳統的織錦服裝合影,也讓這個比喻顯得格外應景。
《文萊時報》在評論李克強在“10+1”峰會上的講話時寫道:“他以輕松愉快的方式發言,穿插中國的成語和吉祥數字,體現了溫暖和發自肺腑的情誼。”
為了把事情講得更清楚,引起聽眾的共鳴,李克強同樣喜歡運用比喻。早在剛上任伊始,李克強就用一句“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向中外媒體表明了改革的決心。
而在上一次出訪時,李克強也曾用“柴米油鹽醬醋茶”形容作為總理日常工作的千頭萬緒。在印度,他用“兩匹大馬”來比喻中印兩國對世界經濟的拉動作用。在德國,他又用共同轉動的“兩個輪子”來比喻政、企雙方的共同努力。在巴基斯坦議會演講時,他向聽眾介紹了在中國網絡軍事論壇上誕生的俗語“巴鐵”,以比喻中巴特殊的傳統友誼。
平民行止:夜訪雜貨店
東方政治的傳統之一是凸顯權力的神秘,政治人物的日常生活往往被區隔在普通人的視線在外,這反過來引發了中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另一種情緒,使得西方政客們習以為常的舉動常能成為熱門話題。兩年前,美國大使駱家輝在機場星巴克獨自買咖啡的照片曾紅極一時;就在上星期,英國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也與北京乘客一起搭上地鐵1號線,再次引發熱議。
李克強卻在嘗試不同的作風。在越南訪問時,李克強結束白天的官方行程后,脫下西裝、摘掉領帶,與中國代表團一行人走進酒店附近的小店。他和店主攀談起中國游客和生意狀況,還趕在打烊前買了四盒茶、一盒蓮子和一盒果脯。次日,李克強在小店柜臺前結賬的照片也連同這條新聞一起由新華社傳回國內。
這次“購物秀”無疑是一次大膽的形象公關。與考察救災時吃泡面就咸菜的操勞不同,在小店里比價、購物的總理似乎展現出煙火世俗的平凡一面。在越南購物后的第二天,李克強在同中越青年交流時也引用了與越南小店店主交流的故事。
在上一次出訪時,李克強也有一樣類似的“行程”——在柏林看歐洲冠軍杯決賽的轉播。事后,他還多次在與當地的官員和記者談起這場比賽。
在李克強的歷次出訪中,也不難見到關照國內民眾趣味的舉動。在泰國國會的演講中,他提到曾打破國內票房紀錄的《泰囧》。此前在印度訪問時,李克強還提起和女兒看印度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的經歷,這同樣是一部在中印兩國都廣受好評的電影。
這些細節讓李克強更像是一個普通人——盡管手握巨大的權力,卻盡力維持平常人的生活方式。他不僅在向外國人展示這一面,國內民眾同樣留意著他在國外的言行舉止。
李克強對這一點很明白。即使是在出訪期間,他也不忘回應國內民眾的嚴肅關切。
在東盟會上,李克強和阿基諾提起了久拖不決的香港人質事件,稱其牽動中國人民特別是香港同胞的感情。在泰國,李克強與同酒店的中國游客分享了中泰即將實現免簽的消息——這同樣關系到越來越多出國經商、旅行的中國公民的切身利益。不久前,一項免簽國家數量排行榜中,中國僅排在第82位,與喀麥隆、剛果并列,在國內引發巨大反響。
在結束東盟之旅,離開越南之前,李克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及國內經濟改革,表示“不論是險灘還是深水區,我們將勇往直前、義無反顧”。而在上一次出訪結束前,李克強同樣在對當地華人華僑的講話中提到了中國國內的緊迫問題——“讓人民吃上安全食品、喝上干凈水、呼吸新鮮空氣”。他坦承中國在這些領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并鼓勵在場聽眾學習德國先進的管理和技術,日后建設家園。
類似的“總結發言”是否會成為李克強未來出訪的慣例還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國際經貿交流日益密切的時代,外交和內政的邊界同樣在重合。對于中國來說,除了保持經濟穩定增長,調整經濟結構,緩解日益凸顯的資源、環境和社會矛盾等等,已是新總理即便在出訪時也放不下的艱巨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