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蕙蘭 陳宇曦


7月25日晚上8點半,北京,一輛貨車在路上燃起了熊熊大火。
車上載的是藝術品,原定第二天預展,并在28日的《當代藝術:中國進行時!》拍賣專場上開拍。
此次拍賣專場策劃人沈其斌表示,這些藝術品價值上億,而且均未投保。于是,火災的損失將由拍賣公司與物流公司共同賠償。
這把火提醒我們:在一個藝術品交易價值排在全世界第一的市場,是時候為藝術品上保險了。
館藏品零保險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人們就會被藝術品遭難的新聞刺痛神經。去年一件宋代哥窯瓷器被故宮工作人員摔碎;此前不久故宮博物院曝出7件展品被盜的事件,這7件展品只象征性地投保了31萬元,保額與其真正的價值相去甚遠。
幾年前媒體就以“呼之欲出”來形容藝術品保險,但至今呼聲仍然大于實際效果。
藝術品保險開閘是在2011年1月,保監會與文化部聯合下發《關于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確定藝術品綜合保險由人保財險、太保財險和出口信用保險3家保險公司進行試點。
而首單藝術品保險簽下,已是在試點半年之后。人保財險承保了一家金融公司的1.2億元藝術品,保險范圍包括館藏、展覽、運輸等各個環節,涵蓋藝術品因盜竊、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風險導致的損失風險。疲軟的市場反應給第一個“吃蟹者”澆了一瓢水。
但一個在Artprice統計中藝術品交易價值排首位的市場,中國真的沒有保險需求?
國外競爭者并不這么認為。全世界最大的藝術品保險公司安盛2012年2月進入中國市場,安盛是一家專做藝術品保險的公司,最大承保能力2.5億歐元。安盛遞交的四種保單獲得了保監會批準,包括私人及企業收藏保險、藝術品展覽和運輸保險、博物館和展覽保險、商業性藝術品保險(針對畫廊和拍賣行)。
安盛藝術品保險亞洲區總經理孫貴珍介紹,目前在國內市場做得最好的業務是展覽保險。“國內博物館向國外藝術機構借展時,出借方一定會要求保險,國內的藝術品被借出國展覽時,根據文化部的要求也要投保,有保險才出得去。國內機構一般要求對方機構買,也有在國內買的。”
不過藝術機構為國際展覽投保的行為,更多只是因為流程上的必需,并非風險意識下的決定。“國內博物館之間互相借展基本不會投保,也幾乎沒有大型博物館為館藏品投保。”
“這和國外的情況不同,歐美國家藝術品保險很普遍,95%的藝術機構,包括美術館、博物館、拍賣行、畫廊都有保險,剩下5%是一些家庭規模的私人博物館。收藏家中75%都會為自己的藝術品投保。在國外,人們在客廳掛一幅畫做裝飾也會投保。”孫貴珍說。
國內藝術品保險最大的難題卡在了錢上。保險公司決定一個項目的保險費率取決于很多因素,比如某個展覽的保險費率要看運輸方式、倉儲環境和展覽時間安排,保費從0.1%到1%不等。博物館在舉辦大型展覽時可以跟政府申請預算,其中涵蓋保費這一塊。但公立博物館每年的撥付經費有限,預算中所列的保險費與動輒千萬元的珍品相比杯水車薪,很多博物館無力承擔館藏品的保費。
在國外,藝術品風險控制鏈條上,風險管理機構、保險公司、第三方估價機構三者無縫銜接,但國內只有保險公司唱獨角戲。
國內缺乏完善的鑒定和定價體系,服務商業的評估評鑒、鑒定鑒價、藝術品修復等幾個環節都存在空缺,造成保額難以確定。 以浙江博物館送往臺灣展覽的《富春山居圖》為例,臺灣方面對該畫做出1.5億元估計,并以此估價投保,但這幅畫的價值遠遠超出1.5億元。
“我們很少在國內找保險公司,因為國內很少有專業的第三方評估機構來對藝術品進行來源鑒定、估價、定損。”“易拍全球”副總經理李蓓表示。
安盛則是依靠內部專業人員來對藝術品估價。“如果與博物館合作,我們會接受對方提供的藝術品價值,因為博物館有專業體系來鑒定藝術品價格。如果是私人藏家,我們會根據他提供的購買單據確定藝術品價格,也有內部同事自己做評估。”這只能保證藝術品的保險價值在市場價值的合理范圍內。
頂級的藝術品修復人才也是保險市場的稀缺品。保險公司承保的藝術品遭到損害,如果是可以修復的程度,險企會跟客戶溝通,請修復師來修復,再由專業人士評估是否修復完美,如果仍有缺憾,就按照一定比例的折舊賠償。如果藝術品遺失或遭遇火災,就按照協定的保險金額100%賠償。
但孫貴珍認為,市場上更缺的是行業人才。“國內有很多美術館博物館,我們可以聘請在美術館博物館工作過的修復人員和鑒定人員。鑒定價格方面可以找拍賣行、畫廊和研究機構咨詢,畫廊經營某個藝術家的作品肯定知道他的市場價值。但是精通藝術品和保險兩者的行業人才很少。我們只能找一些有藝術背景的人,比如學過藝術史的,給他們做保險培訓。”
六成損失在路上
發生在7月25日的藝術品火災讓很多外行人詫異,原來就算沒偷沒搶沒犯罪,藝術品也不怎么安全。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藝術品面臨最大的風險是超級大盜,他們能以舞蹈般的身手躲過博物館的紅外線,用以假亂真的全息影像掉包真品,至于侵入安保系統、制服三兩個保安都是家常便飯。在盜寶題材的電影中,無論是俄國沙皇的彩蛋、美國獨立宣言原件,還是《富春山居圖》,對高智商高科技盜賊而言都只是探囊取物。
但斯皮爾伯格電影里的奪寶奇兵,現實中沒那么多。孫貴珍告訴《新民周刊》,藝術品盜竊在亞洲并不像在歐洲那樣嚴重,因為藝術品轉手時要提供購買憑證、來源認證等很多材料,如果是沒有“身份認證”的賊贓,會被當做贗品,所以盜賊更愿意偷比較容易轉手的東西,比如珠寶。
排在藝術品保險公司頭疼榜第一位的不是盜賊,而是運輸。從安盛在中國市場的核保經驗來看,藝術品60%的風險發生在運輸途中。
孫貴珍解釋說,藝術品在博物館或收藏家手上時相對安全,因為這些人是專業的,他們知道該怎么保護藝術品,但運輸藝術品的貨柜公司就未必了解它的價值,知道怎么處理。“我們去年在國內開了三次關于藝術品運輸方面的研討會,即使聽報告的這些客戶不買保險,也說服他們選專業的運輸公司。”
運輸風險的另一個原因是,國內一些策展人在這方面經驗不足。比如為了節省成本選擇海運來運送油畫,而海運會對藝術品產生很大的損害,油畫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在海上漂泊,潮濕的環境會影響其本身的質地。這種影響一時看不出,但時間長了作品就會變黃。
從“易拍全球”的經驗來看,運輸也是最大風險。“易拍全球”是一個藝術品線上拍賣平臺,例如用戶可以坐在上海的家里看到英國曼徹斯特的一場拍賣會直播,并和現場參與者一起競拍中意的油畫或水晶燈;也可以通過“海外代拍”服務設定競拍價,把拍賣過程交給平臺打理。而跨國藝術品拍賣最大的難題就是運輸,“易拍全球”副總經理李蓓說,藝術品的包裝和運輸是最容易發生風險的環節。
“我們每一單交易都會投保,一般海外的拍賣行會指定一家保險公司,把拍賣價格認定為保險價值,保費在千分之三左右,由客戶承擔。”
為了避免藝術品在運輸途中被掉包,每一件作品都會打上“氣泡認證”,這是法國Arttrust公司的一項防偽專利,在油畫的背面貼上一塊薄膜,在上面噴出一組微小氣泡,每一組氣泡的排列組合都不同,因此具有唯一性。這種氣泡認證還帶有全球追蹤系統,買家只要拍下認證上的二維碼上傳到網上,就可以查到賣家事先輸入的藝術品身份信息,這項技術令跨地域的藝術品交易更安全。
國外藝術品在跨境展覽時有一套規范的流程,保險公司會先了解借展方所在城市,派當地的分公司了解借展方情況,索要“安全設施報告”(facility report),每個美術館或博物館都有一份該報告,注明機構的保全系統、溫控系統等信息。
保險公司決定是否承保的另一項依據是,投保人委托的運輸公司是否專業,有時也會推薦有經驗的運輸公司給客戶。國外藝術機構對單次運輸的最高金額有嚴格的限制,一般一架飛機或一輛卡車運載的藝術品總價值不超過1億,如果運輸的總價值高,就分幾個批次。
保險公司的作用是在事后處理損失,但對于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價值、沒有可復制性的藝術品,更重要的是事前預防損失,把風險控制在未發生之前,因此藝術機構會聘請專業的風險管理公司評估風險。“比如博物館門窗壞了,小偷容易進來,風險管理公司會向保全提出馬上修好,保險公司是在發生盜竊案以后介入。”
全球風險合作伙伴會給美術館博物館、藝術品倉儲物業做評估,提供一些風控建議,出具的Grasp報告被認為是全世界專業度非常高的。在藝術品的倉儲環節,水災和火災是最大的風險來源,風險管理公司給出的建議往往是花不多的錢裝一些儀器,比如在倉庫里裝防水預警,水管爆裂水漫到地上時,儀器會警告保安室。
私家藝術品難上險
相比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機構,個人收藏這個巨大的市場卻在藝術品保險中噤聲。試點藝術品保險的三家公司主要承接大型展覽、拍賣活動的藝術品保險項目,對個人保險業務望而卻步。
這和國外的情況恰恰相反。安盛全球年度總保費收入在1.5億歐元,孫貴珍介紹,在國外和香港市場,60%的保費來源于私人藏家,25%-30%來自商業性畫廊和拍賣行,剩下10%-15%才是博物館美術館。但在國內80%的保費來自博物館美術館舉辦的展覽保險,私人藏家所占比例寥寥。
“私人市場需求很大,但很少人敢做。藝術品是流動性的,而且單件價值很高,很多保險公司不太了解如何控制風險,如何核保。不像你保一棟物業,你看到它在那里,知道風險在哪里。”
私人藏家的道德風險也是讓國內保險公司卻步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私人藏品的真偽更加難以判斷和確認,保額的確定更為困難;另一方面保險公司對私人藏品所在環境的安全情況無法全面了解,很容易出現投保人故意損壞而騙保的糾紛產生。
在國外,專業的保險公司會派專家到藏家的住所詳細考察,并在防盜、防水、防光等方面提出建議。了解藏家本身很重要,包括他的財力來源、教育背景,以及收藏過程,正常的藏家會從幾十萬元級藏品入門,直到百萬千萬元級,收藏有體系可循,從中可以看出藏家對藝術品是否專業,是否盡心。
“私人藏家的保險費率要比博物館美術館等藝術機構高,還要看藝術品在家里、辦公室還是外面倉庫,是不是易碎品。一般最低保費3萬美元,保額是100萬美元。”
當然,藝術品保險不是一件一勞永逸的事。由于藝術品價格不斷上漲,藏家可能需要間隔三至五年要求保險公司對自己的藝術品價值進行重估。如果按照十年前價格投保的藝術品遭到損害,賠償的金額充其量只是一個心理安慰。
實際上,不少私人藏家會依靠其他途徑來保障藏品的安全,比如將藏品寄放于藝術機構。華宇拍賣負責人表示,公司會為藏家提供保存藏品的服務,因為機構的安保、溫控等各種條件一般比藏家的住所或辦公室更專業。
“香港市場一開始也是這樣,美術館博物館為展覽買保險的比較多,還有就是畫廊,因為藝術機構里面畫廊的資金量比較小,如果一件藝術品出問題可能就要賠到關門,所以畫廊投保也比較多,但私人收藏很少投保。后來隨著藏家的保險意識增強,情況才慢慢改變。”
孫貴珍說,投保當代藝術品的藏家比較多一些,因為收藏當代藝術的人相對年輕一些,大多有國外教育背景,對藝術品保險更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