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龍


“云”上的日子,至今并沒有經過多少時光,卻日新月異地改變著人類的生活。有些事物,表面看沒有特別的變化,比如德國著名的《明鏡周刊》,仍然按周有節律地出刊,可其背后,華為的SSD存儲解決方案,已然使得其網絡存儲升級,60余年老牌刊物的信息資源,被合理配置,《明鏡周刊》得益,讀者亦得益。
在今年7月18日,大街網聯手新浪微博試水社會化招聘模式,推出“大街微招聘”和“大街微獵頭”兩條產品線。其時,大街網創始人董事長兼CEO王秀娟就曾表示,如果沒有華為云處理器,未來的云招聘,將走到窮途末路。
連招個員工都無處不云,這不免讓人想到——1990年代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如今的都市人無法想象沒有互聯網的日子。也許,過不了多久,地球人會無法想象,沒有云的日子。
在云存儲方面,華為擁有傲人的成功案例,比如助力歐洲有關機構發現上帝粒子,比如助力北美的科研機構探索星空,比如推進阿里巴巴淘寶的交易系統;在服務器方面,華為與騰訊的技術合作,使得騰訊的云服務器走在了同行前列。中國移動的云計算、四川電信的云數據中心,都受到了用戶的肯定。而在老牌電氣產業強國日本,華為FusionCube已經榮膺最佳展示獎提名。
深入的調查,使得我們不得不相信——華為之“云”,其成功案例,絕非偶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功案例,可以參照。未來,處處皆云。
在歐洲
老牌周刊“舒筋活絡”
“整個存儲網絡的性能得到明顯改善。過去我們向SATA硬盤寫入數據需要耗費好幾分鐘,現在依托華為全固態存儲系統解決方案只需幾秒鐘。” Robert Kiehne興奮地說。作為《明鏡周刊》的IT經理,Robert深感華為帶來的一切,使得他所負責的網絡部門,得以“舒筋活絡”。簡而言之——快多了!
提起德國的媒體,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明鏡周刊》。《明鏡周刊》自1947年創刊以來,已在177個國家發行。《明鏡周刊》也出版其他許多專業雜志,涉及的主題涵蓋文化、歷史、科學、學生生活,以及兒童生活(月刊)。作為世界知名的媒體品牌,其是高質量調查性媒體機構的代名詞,還存檔了過去60多年里許多重要的新聞圖片。自1988年以來,“明鏡電視”的業務日益增長,旗下有兩個電視頻道及關于RTL和Sat.1的廣播節目。“明鏡在線”(www.spiegel.de)是《明鏡周刊》的網絡版,創辦于1994年,網站每月德國國內用戶量約為990萬。據《明鏡周刊》提供的數據顯示,“明鏡在線”于2004年開始發布英文版內容,每月全球用戶量增加150萬到200萬。
網絡版的興起,使得信息通信技術——ICT,成為了《明鏡周刊》業務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明鏡周刊》通過數字方式存檔了超過3400萬份照片、文章和文件,完全實現出版過程自動化。換言之,系統故障會帶來災難性影響,導致出版物或內容交付延誤,一天的損失可達數百萬歐元。“ICT基礎設施必須保持強健性、可擴展性,最重要的是,高度可靠性。”一位華為工程師告訴記者。
而引發《明鏡周刊》尋求華為ICT技術的關鍵,在于作為一家媒體,其迅速推行了在線混合媒體運作模式,但其后臺的IT系統,無法支撐數字媒體所需的時效性和緊迫性。通過使用華為全固態存儲系統,《明鏡周刊》不僅提高了響應速度,而且還利用先進技術找到了吸引受眾的新方式。
ICT基礎設施,由分布在兩個不同站點的數據中心的100多臺服務器組成,其中有Windows系統,也有Linux和OS X系統。雖然一些具體的關鍵任務仍在專用服務器上運行,但大多數服務器已被虛擬化。
對于《明鏡周刊》這樣的媒體企業,存儲數據,是ICT基礎設施領域快速增長的需求,而且會對業務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并且其存儲內容的需求紛繁復雜,包括讓記者在截稿前即時訪問完整的照片、視頻和打印版文章存檔,還包括為雜志印刷存儲超大容量文件,以及電子郵件、FTP服務器和數據庫存儲等傳統應用。因此,《明鏡周刊》尋求其信賴的咨詢公司Itiso以獲得解決方案。作為華為的合作伙伴,Itiso是德國咨詢及IT解決方案供應商。Itiso非常熟悉《明鏡周刊》的需求。在全面分析已有存儲網絡、業務需求和新的性能目標之后,《明鏡周刊》和Itiso向華為概述了以下網絡升級需求——
“提高系統整體性能;減少乃至消除數據庫性能瓶頸;提高可靠性,因為《明鏡周刊》持續在較短的截稿期內發行出版物,因此存儲網絡必須確保最高水平的正常運行時間;提高可擴展性,這是由于《明鏡周刊》的存儲需求不斷增加,存儲網絡必須能夠以模塊化的方式發展,兼具成本效益。”
除此以外,例如全面降低總體擁有成本,對《明鏡周刊》來說亦非常關鍵。而《明鏡周刊》還提出一個苛刻的要求——需要保留其在SATA存儲領域的現有投資,所以任何升級必須可與現有的SAN基礎設施集成。
華為與Itiso、《明鏡周刊》密切合作,設計并實施能夠滿足所有需求的SSD存儲系統,最終決定部署兩套華為全固態存儲系統,每套系統包含24個100 GB SSD磁盤。這樣,每套華為全固態存儲系統的存儲容量為2.4 TB,兩套華為全固態存儲系統的總容量達到了4.8 TB。該解決方案支持FalconStor管理平臺,6臺ESX主機(VMware)及這些主機上運行的300臺虛擬機。除了正常辦公自動化應用,這個平臺還支持關鍵的Quark公司出版平臺。
難怪Robert Kiehne直言:“華為全固態存儲系統的平均時延低至600微秒,系統具有高度可靠性。作為一家植根于通信技術領域的企業,華為將運營商級別的可靠性能力注入全系列產品。《明鏡周刊》對SSD存儲提出過一些非常具體的要求。經過調查,我們認為華為華為全固態存儲系統解決方案符合我們的要求。利用華為全固態存儲系統解決方案,我們能夠全面整合磁盤資源,從而大大改善存儲性能。此外,采購成本和TCO也大大降低,所以華為全固態存儲系統對我們來說是個必然的選擇。”
為歐洲老牌大刊的網絡系統“舒筋活絡”成功,使得華為在德國、在歐洲名聲大噪。
在北美
助力加州大學天體物理研究
今年8月1日,從美國圣克魯斯傳來消息稱,華為云存儲成功部署于加州大學UC-HiPACC(全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igh-Performance AstroComputing Center),該系統為“Hyades”超級計算系統提供PB級數據存儲、歸檔及共享平臺。
UC-HiPACC成立于2010年1月,坐落于加州大學圣克魯斯分校,該中心是由加州大學九大分校及能源實驗室的三個部門組成的聯合體。據介紹,這個聯合體的成立,旨在進行跨天體物理學、物理學、地球行星學科的研究。利用高性能計算系統促進各項學科的研究,是聯合體的題中之義。UC-HiPACC擁有 Mini Pleiades、GORDON、Hyades 等多個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展開多學科的教學和研究。
隨著研究項目增多、課題深入,UC-HiPACC的IT系統在數據存儲設備擴展性、讀寫性能、可靠性及建設成本等方面都面臨嚴峻挑戰,這迫使UC-HIPACC急需尋找新的存儲系統和解決方案來改善現狀,同時以期迎接未來更為復雜和苛刻的科研需求。
今年4月,華為提供1PB的海量云存儲系統成為Hyades 超級計算系統的存儲設備。1PB,是個什么概念呢?按照中文規范說法,1PB就是“1拍字節”,相當于1千萬億字節。UC-HiPACC系統工程師經過近3個月測試,驗證了海量云存儲系統在海量數據場景下超強的擴展性及極佳的性能。
華為方面向記者介紹說:“海量云存儲系統采用業界獨特的ARM架構,支持從PB到EB級的靈活擴展。” EB,中文簡稱“艾字節”,也就是百億億字節。如此巨大的海量存儲空間,采用的是整機高密度設計,每個機柜2.1PB,同時,超低功耗(4.2W/TB)以及免即時維護等特性得到UC-HiPACC的高度贊賞。
除此以外,海量云存儲系統特有的多數據中心特性,確保跨區域的數據安全、可靠地流動在統一的資源池中,使UC-HIPACC與其遍布全美的附屬機構更好地協同合作。
天文和天體物理學教授、NSF(美國國家基金會)基金投資人Piero Madau表示:“Hyades 超級計算機系統超出現有系統10倍以上性能,同時華為云存儲系統提供我們模擬實驗數據的存儲空間,使我們的實驗數據對天文物理學領域產生最大價值”。
海量云存儲系統產品從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開始,連續突破多個科研機構及運營商,成為該領域云存儲市場上的明星產品。
在日本
IT基礎設施創新典范
眾所周知,日本在電器產業領域的地位,可謂是享譽世界。一度,國外品牌的電器產品,休想進入日本市場。
然而,華為近日竟然與日商電子株式會社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作為第一期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華為FusionCube融合一體機在日本市場進行銷售。
FusionCube是華為創新的計算、存儲、網絡深度融合的基礎設施一體機,為企業信息化提供了一體化的云平臺,能夠對IT系統進行整合與簡化,幫助企業聚焦主營業務,精簡IT。
可以說,在日本,FusionCube已經是最佳融合一體機。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2013年日本東京國際網絡通信展覽會(InteropTokyo2013)上,FusionCube 獲得“最佳展示獎”提名!
在華為拓展的全球化企業ICT產品和解決方案中,華為和日商電子株式會社將全方位合作,在銷售、導入、售后支持中有所體現。而最關鍵的,則是“共同規劃、開發,充分滿足日本市場需求的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
華為IT云計算副總裁任志鵬先生向記者表示:“日商電子株式會社非常熟悉日本客戶的要求,具備很強的系統集成和服務日本客戶的能力,是日本業界知名的系統集成商。FusionCube在日本市場獲得合作伙伴支持,我們非常高興,這表明FusionCube憑借領先與業界的技術實力,再一次獲得國際認可;同時也表明以華為FusionCube為代表的融合一體機的成熟,將給企業IT帶來一個嶄新的應用與管理模式,在使云計算時代的IT系統更加簡單、高效的同時,不斷提高系統性能,幫助企業減少投資,提升核心業務的運作效率。”
據了解,FusionCube是華為創新的計算、存儲、網絡深度融合的基礎設施一體機,為用戶提供一個高度簡化的一站式基礎設施云平臺,不僅可以使得業務部署上線從周縮短到天,而且與企業應用軟件與中間件/數據庫軟件完全解耦,打破傳統分離架構的IO瓶頸,數倍提升企業關鍵應用的性能。
針對不同的企業應用場景,華為對FusionCube會進行深入的性能優化,利用其硬件深度融合的架構優勢,分布式存儲高吞吐率、高IOPS的特點,并整合了智能網卡、SSD存儲卡等硬件的優異性能,使得整體應用性能相比業界同類平臺大幅提升,在虛擬化平臺、數據倉庫、桌面云等典型場景業務加速可達10倍。
當然,在日本市場,華為的卓越表現,并不僅僅是一款FusionCube。在2013年日本東京國際網絡通信展覽會上,華為服務器展示了旗艦產品和解決方案:首先是華為刀片架構E9000,這是一款華為創新的刀片架構,融計算、存儲、網絡、管理于一體,堪稱“四位一體”的創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日本媒體的報道稱,這是華為對日本“首發服務器”;還有4路/8路的高端服務器RH5885,華為RH5885V2機架服務器是華為最新推出的四路機架服務器,基于自主容錯框架,采用多達35項容錯技術,帶來堅如磐石的可靠性;性能卓越,TPC-E1TB內存四路服務器測試排名第一。
當然,在日本贏得良好口碑之前,在北美,華為也不僅僅與科研機構合作。在今年4月8日,華為曾亮相全球最大數字媒體與娛樂展覽會——全美廣播電視設備展(NAB),向業界展示領先的媒體與娛樂ICT基礎架構解決方案。華為的官網如此介紹——“隨著數字化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高清電視、IMAX/3D電影市場的快速增長,高清電視、數字媒資庫、全媒體、高清電影正成為媒體行業的發展趨勢,由此華為相繼發布了IP全臺網、無帶化媒資庫、電視非線性編輯系統、電影后期制作系統等媒體解決方案。其中IP全臺網解決方案的存儲系統采用全分布式的Scale-out架構,單一文件系統最大管理40PB存儲空間,性能可達500萬OPS,帶寬可達170GB/s,系統容量和性能均可按需擴展,同時性能隨節點增加線性增長,最大288節點的擴展能力遠高于業界水平。”
CCTV總工程師丁文華先生表示:“華為存儲解決方案,以其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滿足了電視節目網絡化制播系統對高性能、高帶寬、高可靠的存儲需求。中央電視臺愿意同華為一起努力,進一步推動媒體數字化存儲技術的發展。”
華為IT存儲產品線總裁范瑞琦表示:“打造開放共贏的生態鏈,是華為一直堅持的理念,我們希望借此機會與更多的客戶和合作伙伴進行對話。華為擁有業界領先的專家和卓越的技術經驗,聚焦于提供創新的技術和架構,致力于為客戶提供融合并易于管理的解決方案。希望能夠與合作伙伴攜手,打造針對媒體行業的端到端IT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實現業務敏捷和商業成功。”看來,華為將在日本取得的成就,絕非一個最佳融合一體機那么簡單。而未來,無論在家看電視,或者工作上的數據收集、招聘員工,乃至于看一本紙質的周刊,其背后,都會有云的支持。沒有云的日子,真不知該怎么過了。
2013華為云計算大會
當亞馬遜70%凈利由云計算產生,當Instagram、Tumblr背靠云平臺身價膨脹至十幾億美元,云計算已非當年的云里霧里。哪些領域將因云發生變革?企業如何利用云彎道超車? 9月2日至3日,上海世博中心迎來一場中國IT的頂級盛會!“精簡IT,敏捷商道”,華為HCC2013云計算大會吸引了來自全球超過5000位來賓參加。
存儲解決方案、云計算發布會、華為服務器新品發布會、醫療行業白皮書、制造業ICT解決方案、平安城市白皮書聯合發布,一個一個發布活動,引爆今年的云計算大會一個個亮點。
在業界,華為以不斷推動技術與應用創新,打造開放生態鏈,獲得良好口碑。如今,華為攜手全球合作伙伴,為用戶提供可信的承載商業成功的IT解決方案與服務。在2013華為云計算大會(HCC 2013)上,華為將向全球傳遞對信息產業發展的深入思考,應對信息技術變革的解決之道,與來自全球的IT精英共論IT實踐與變革之道。
華為將攜手Intel、SAP、希捷、思杰、甲骨文、VMware等全球40多家著名廠商共同探討IT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高端精英的聚會,頂尖思想的碰撞,將會引發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呢?
云計算、大數據、下一代數據中心、大數據存儲、融合架構一體機、閃存進化數據中心……大會期間的HCC2013主題論壇,圍繞最新IT技術和應用,展開討論,激蕩起思想火花,智慧之光。
記者從大會主辦方了解到,今年的云計算大會除了具有深度思想的全體大會、重量級的媒體發布及創新前沿的主題論壇,還將開設近200多場熱門技術的專題講座,更有精彩紛呈的展覽和生動有趣的互動體驗。甚至有華為工作人員說:“這是HCC2013現場即可享受華為動手實驗室的非凡之旅,您可以親自動手操作,親身體驗云計算及存儲課程,多種IT熱門技術應用。”
“南極最高點冰穹A地區西南方向約7.3公里,-80℃,一般的寬溫電子設備無法穩定工作。華為搭乘雪龍號進駐中國首個南極內陸站——昆侖站,成功助力科學考察數據的長期存儲。極寒?高峰?一切都在見證實力與改變。”這是華為曾經引以為傲的例證,而未來,在全球伙伴們的鼎力支撐下,華為的每一次進步,都將呈現出更多的商業價值。而目前,來自Gartner 2013年Q1全球存儲市場份額報告顯示:華為存儲發貨量已居中國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