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這是一個中國城市年輕人的典型一天:
在鬧鈴響起后,取過手機,看一下今天的天氣預報和空氣污染情況,然后起床,聽著手機音樂或晨間新聞,或是查看一下微信。出門前,用打車軟件訂了一部出租車,在車上看一下今天的日程安排,然后處理一批工作郵件,或是背一些外語單詞。空下來的時候,對著手機練習K歌,或是打打小游戲。突然想起要買什么東西,迅速瀏覽自己喜愛的購物網站,然后下單,在線支付,然后實時跟蹤自己的包裹。
如果對自己今天的裝扮很滿意,可以自拍一下,迅速上傳分享在朋友圈,照片已經自動美化。午飯前已經搜羅了公司附近的餐廳打折信息,手機網上訂座,然后和同事們一起去大快朵頤,然后是簽到并點評一下這家的菜肴。開會時,也會不經意地刷微博,有時也會實時用手機上網查詢自己需要的信息。
下班回家擠地鐵時,習慣地看上一段喜愛的小說或影視劇視頻。回家后,用手機作為電視遙控器,預覽電視內容后選擇打開一個頻道。把晚飯的菜單輸入手機,自動得知吃了多少卡路里。
每天入睡前,年輕人絕不會忘記給心愛的智能手機充電,因為它的存在讓他/她的一天變得豐富又便捷。如果哪天出門忘了它,他們會渾身不自在。
手機儼然成為注意力中心,成為日常生活的主要平臺。數不勝數的應用程序(App)淹沒了我們,把每一天撕成各式各樣的碎片。
平臺大對決
如今,從衣食住行到工作學習,從休閑娛樂到社交應酬,凡是你能想得到的,都有一款甚至更多App提供服務。
App也是互聯網大佬必爭之地。7月16日上午,百度宣布擬以全資收購在香港上市的網龍公司旗下的91無線業務,購買總價為19億美元,成為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一筆并購案。App渠道的價值令人刮目相看。
但2008年以前,大概還沒有多少人知道App將帶來一個全新的時代。
感謝喬布斯的高瞻遠矚——2008年7月11日,蘋果App Store正式上線,隨即引發了第三方移動互聯網應用的掘金熱潮。隨后,谷歌、諾基亞、黑莓、微軟和三星等巨頭都開設了自己的App商店,因為App是智能手機的靈魂。
5年來,App不僅改變了全世界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也創造了驚人的財富——根據研究機構ABI的測算,由App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在今年年底可達250億美元。
今年5月,蘋果的應用程序商店App Store下載量首次超過500億次大關,商店里有超過85萬個App供用戶選擇。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對2013年全球App第一季度的收入,蘋果的App Store在四大應用商店(另外三家為谷歌的Google Play,黑莓的App World和微軟的Windows Store)的總收入中占比高達74%。
在許多程序員看來,雖然Google Play和App Store都在堅持三七分賬(平臺拿利潤的三成,開發者拿七成),但谷歌的App絕大多數是免費的。根據數據監測機構App Annie發布的 2013 第一季度數據,App Store 營收幾乎是Google Play的 3 倍。所以開發者在谷歌很難賺到錢,而更傾向于把產品放到蘋果商店。
“微圖記”是一款用地理位置和標簽來聚合圖片的App。現在的聚會上,很多人都在忙著拍照,“微圖記”可以把同一個聚會上的照片集合到一樣,還能將照片配合音樂、語音和文字,匯聚成照片微電影。這樣就省去了互相傳照片或在微博上@別人的麻煩。對出品方上海魔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來說,蘋果商店吸引他們的還不止是能賺到多少錢。
魔睿的CEO張磊告訴《新民周刊》,在2011年以前,不少國內開發者也在蘋果的App Store賺了錢。“個人開發者只要花99美元注冊蘋果商店賬號,然后將成品提交,審核后,就可以供用戶下載了。是付費還是免費,收費多少,都由開發者自己定。”在張磊看來,App Store的一大優勢就是能夠保證公平公正的“黑箱”審核:“你不用托關系,你也不知道是誰在審你的產品。蘋果很規范,若產品沒問題,基本上一兩周內就會回復。我們曾經上傳的產品被蘋果告知名字和某品牌相沖突,改完后就沒問題了。在2011年推出的Vida(微圖記)一開始就得到蘋果商店的推薦,這意味著你只要做好自己的產品就行。”
在喬布斯生前,蘋果商店絕對在他的神奇形象外又加上了一道光環。但蘋果商店如今受到谷歌這樣有沖勁和有想法的后來者的沖擊,也是不爭的事實。
2008年8月成立的Android Market(現改名為Google Play)則采取與蘋果商店截然不同的策略:幾乎沒有預審,廣泛與蘋果之外的集團結盟。谷歌的算盤是:先把App數量沖上去,當可以與App Store分庭抗禮。如今,Google Play的App下載量已超過480億次。目前全球共有超過9億臺谷歌開發的安卓(Android)設備,而蘋果的iOS設備總數約為6億臺。由于App Store每月App的下載量約為20億次,而Google Play為25億次,按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谷歌的App下載總量將在今年10月超越蘋果。與此同時,根據App Annie的數據,Google Play去年四季度的收入增長率為200%,App Store僅為20%。據預測,Google Play收入將在今年末或明年初超過App Store。
為了應對谷歌的沖擊,蘋果的付費App比例也在不斷下降。根據AppsFire的調研發現,2012年App Store發布的所有應用中,只有34%是付費應用,而2008年付費應用同比高達74%。“你若收費,我必卸載”,似乎成為廣大消費者對App應用的共識。這也讓免費App的競爭更加激烈。在App Store里,免費App每天的下載量往往達到2.3萬次,才能進入免費應用排行榜的前50名;而要進入前10名,就要達到每天7萬次的下載量。
但開發者們仍然傾向于蘋果。北京TouchChina創始人兼CEO沈卓立是國內最早創業做App的人之一。在他看來,安卓雖然市場占有率高,但是資源分散,不像iPhone用戶那么容易商業定位。
此外,蘋果是封閉系統,流氓軟件很難存在,開放的安卓就有些自顧不暇了。據Juniper Networks最新的年度安全報告顯示,安卓平臺的惡意軟件在近三年來呈現出瘋狂的增長勢頭。2010年安卓平臺的惡意軟件僅占所有的惡意軟件的24%,然而今年3月已上升到92%。Juniper表示,雖然谷歌嚴格管理Google Play,但數以百計的第三方安卓應用商城才是惡意軟件棲息之地。中國就有173家安卓商城存在有問題的App;俄羅斯排第二,有132家;第三位的美國有76家。
最典型的惡意軟件形式就是向收費電話發送扣費信息,平均下來,每感染一臺手機可獲利10美元。由于監管吸費電話的法律比較落后,所以這種錢很容易就賺到了。手機銀行也是一個有利可圖的目標。智能手機上僵尸軟件的感染率在上升。谷歌不得不謹慎衡量開放帶來的后果。
泡沫下的僵尸世界
財富的流向總是不均勻的。根據Streaming Color Studio對獨立iOS開發者的調查問卷顯示,25%的人在App金礦面前顆粒無收,另外25%的人盈利超過3萬美元,而只有僅僅4%的人賺得了超過100萬美元的財富,真正成為App經濟里的大贏家。
在張磊看來,因為安卓平臺以免費下載為主,部分小開發者只能靠“吸費”生存下來。“因為谷歌不在中國內地落地,加上安卓系統本身是一個開放系統,不通過軟件商店也可以直接下載使用,這也是為什么2010年和2011年的安卓平臺會有很多流氓軟件的原因。”
中國市場的App問題還不止這些。山寨之風在中國IT行業橫行已久,但在App市場尤為激烈。打開任何一個應用商店,各種版本的捕鳥、捕魚、連連看、斗地主游戲琳瑯滿目,實質內容基本一樣。
一般而言,一個App產品的研發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2009年創立TouchChina時,招募合適的App人才是沈卓立最頭疼的事。當時的大學并沒有開設針對App開發的課程,很多成熟的程序員也需要自學一陣子才能上手。
4年后的今天,國內高校紛紛開設App課程,會做App的程序員也越來越多,但一位App天使投資人李女士告訴《新民周刊》:“現在國內做App人太多,但是代碼的質量不占優勢。”上海墨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蔣泊聿對《新民周刊》表示,由于iOS相對封閉,從業人員都是通過自學加培訓,歷時一年后才能熟練;而對于安卓平臺的App開發,則可從現有的Java開發工程師直接轉過來,人才供應相對充裕。目前,主要的App人才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
而且,小公司的App人員流動率非常高。即使產品開發出來,也并不意味著成功。事實上,比App開發更難的是后續的運營和推廣。對一個應用來說,在App Store榜單中的排名至關重要。同一款應用,排名第5和第25時,真實的用戶下載量會有5到7倍的區別。無法擠進榜單的應用,大多埋沒于上百萬款應用中不為人知,成為沒有下載量的“僵尸應用”。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App領域,刷榜是普遍存在的。一款App如果要刷到前幾頁,需要動 用數千“水軍”共同作業,每下載一次付費幾毛錢,并附帶評論打分等各項服務。要在有影響的應用商店中沖到前列,每天的“刷榜”費用高達幾萬元。
最近一年,蘋果App Store三次調整了中國區榜單的排名算法,并以警告或下架等方式懲罰了部分存在刷榜嫌疑的應用。不過該規則隨即被刷榜公司攻破,此后由于下載量在算法中的比重降低,導致沖榜需要的下載量增大,刷榜成本激增,報價也水漲船高。據悉,在中國區總榜TOP5停留一天的報價為2.5萬元,TOP10每天報價為1.99萬元。即便如此,國內App開發商依舊對此趨之若鶩,刷榜源頭的競爭也日趨激烈。在最新一次的調整中,排行榜每3小時刷新一次,刷榜行為依舊沒有得到太大改變。
與此同時,國內App推廣行業又出現了“靜默渠道推廣”——借助與手機廠家的深度預置合作,將留有“后門”的App內置植入在出廠手機中,然后通過這個“后門”遠程控制這些App,在后臺偷偷下載安裝其他程序。
盈利才是硬道理
每個人的手機中,都有“僵尸”App長期占據著大量資源,應用商店中充斥著大量同質化的產品,App開發市場始終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但這并沒有阻止泡沫膨脹。人們現在擔心的是,走過5年的App,是否會步當年互聯網泡沫的后塵?
艾媒咨詢統計數字顯示,國內有收入的個人開發者(團隊)產品收益金額72.9%通過廣告獲得,而機構(企業)開發者獲利的主要途徑則為游戲和廣告,各占60.2%和27.7%。無論是個人開發者還是機構開發者,無論是 iOS 還是安卓平臺,通過付費下載獲得收入的比例不高,并且有逐步減少的趨勢,這一現象在安卓平臺尤其顯著。同時,在100萬的手機應用開發大軍中,實現盈利的僅占13.7%。
TNW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App Store中的應用總下載量中國區只占到了18%。中國區App Store下載應用付費的用戶只有3%。
2009年9月底,TouchChina研發的第一款“故宮”上線,并被選為那年年底iPhone 3GS一支廣告片中的一個場景。這款應用在蘋果App Store賣2.99美元,可以按時間設計游覽路線,看圖片、歷史典故,聽語音解說,還能尋找小賣部或廁所。2011年年底,TouchChina將旗下50多款App應用全部改為免費,直至今天。CEO沈卓立坦言,“故宮”下載量最終只停留在了3000左右,2010年所有已上線的App收入只有10萬元。而現在TouchChina旗下的“景點通”,“地鐵通”和“多趣旅行”等產品動輒就有數百萬的下載量。吸取教訓的沈卓立找到了導游類App的營銷模式。目前,公司的收入主要源于兩方面,一是App內設的旅行社、賓館等相關廣告;二是定制生產,比如和一些旅游景區合作,為它們打造一款量身定做的App軟件。
做有特色的產品,成為眾多App公司的目標。魔睿的三位創始人都在東京索尼工作過。張磊透露,索尼很多年前就想推出相機/DVD的分享功能,雖然當時的相機做得很小巧,但人們沒有隨身攜帶相機的習慣,而如今的智能手機則實現了這一點。2007年,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不足1.5億部,在App大潮的催生下,2012年的智能手機就躍升至創紀錄的7.01億部,而今年的數字預計達9.37億部,首次超過傳統的功能手機。
2011年,拿到天使投資的魔睿公司正式成立。公司第一個產品就是Vida(微圖記),2012年在用戶積累過百萬的時候拿到了A輪投資,現在用戶已經超過千萬。張磊對自己的產品方向很有信心,“我們社區是以興趣導向的內容為主,就好像豆瓣上的書評,幾年后還是有價值的。”
App與線下結合的模式并不少見。2010年成立的上海墨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通過互聯網改變傳統的看電視體驗,開發的App讓手機可以代替傳統的電視遙控器;同時,EPG(電視節目單)的引入,可以讓手機成為看電視的入口。目前公司已掌握國內將近1500個頻道的電視節目預告數據,讓用戶用手機選擇喜愛的實時電視節目。墨子也為國內一些廠家的智能電視提供服務。美國Peel的成功讓墨子看到了希望。Peel 通過應用和外設,將 iPhone 和三星Tab變成萬能影音設備遙控器,Peel 還具備了了節目單的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TouchChina、魔睿還是墨子,目前都還處于燒錢階段。這也是廣大App團隊的真實寫照。與日俱增的成本與競爭壓力給企業和開發者們帶來巨大壓力,投資者們也更加焦急。
互聯網泡沫從興起到破滅只用了6年時間,繁榮5年的App是否到了臨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