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使自衛隊擁有海軍陸戰隊”、“通過引進無人偵察機以提高警戒監視力度”,在日本,這已不是政客們嘩眾取寵的聲音,而已經切實落到了政府執行層面!
7月26日,日本防衛省公布了長期防衛力量建設指針新《防衛計劃大綱》的中期報告。政府防衛相小野寺五典在記者會上強調 “沒有設想先發制人的攻擊”,并稱:“只有在我國發生明確受到攻擊狀態或已經發生威脅的情況下才會探討。”可明眼人能看出,海軍陸戰隊、無人偵察機等武備,絕非專事防衛,而往往是進攻性武裝力量。
據悉,日本政府將以該中期報告為基礎,經執政黨討論,計劃在12月份的內閣會議上通過新《防衛計劃大綱》。
《新民周刊》了解到,日本防衛省近日還將有矚目舉措,將出現在8月6日。屆時,日本最新戰艦、22DDH首艦將進行下水命名儀式。從日前公布的圖片分析,這艘全通甲板、滿載排水量達2.7萬噸的戰艦,完全符合現代輕型航母的特征。甚至有專家預言,假若引入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B作為艦載機,22DDH或可與滿載排水量6.7萬噸的中國“遼寧”艦一戰。
種種跡象表明,與安倍晉三渴望修憲同步,日本防衛省這些建軍備戰計劃,無不是為了向“正常國家”邁進。1990年代以來,先是小澤一郎提出“正常國家論”;然后是小泉純一郎試圖通過“靠緊美國”的外交戰略,來實現修憲與入常。如今,借著美國重返亞太的“東風”,日本這一二戰戰敗國、軍事上依附美國的“二掌柜”,想自己升帳點兵了。
與同為戰敗國的德國相比,德國早已擁有國防軍,而日本沒有;法德軸心撐起了歐盟,而日本與周邊國家關系緊張,有領土糾紛。然而,日本官方、民間都有一種論調——日本經濟早就強大了,應該擁有“正常國家”權力,其核心就是日本可以擁有軍隊,甚至核武器。日本試圖通過“修憲”和“入常”這兩個方法,來實現“正常國家”的目標,使日本擁有“集體自衛權”,提高國際影響力。而亞太周邊國家,包括美國,都認為日本尚未邁過歷史的那道門檻。
指朝鮮盯中國為哪般
“將再次探討強化威懾力,充實綜合應對能力”,日本防衛省7月26日公布的《新防衛計劃大綱》的中期報告中,有這么一段表述。在中新網的報道中,將此解釋為針對“朝鮮核與導彈問題”。日本共同社的報道中,也提及此段,認為是“考慮到朝鮮的核與導彈研發”。
當然,作為亞太地區一個大國,日本防衛省的防衛計劃大綱,不可能只針對朝鮮,中國才是日本主要的防衛對象。指完了朝鮮,自然要盯著中國。共同社報道稱:“鑒于中國在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周邊的海洋活動日益活躍,報告中寫入了使自衛隊具備海軍陸戰隊功能以防衛離島,以及通過引進無人偵察機以提高警戒監視力度。”
日本《新防衛計劃大綱》的中期報告指朝鮮盯中國,點名釣魚島,為的是哪般?難道僅僅是日本部分右傾政客推動日本“向右轉”的軍事體現嗎?無論意識形態的“左”與“右”,從地圖上看,位于日本列島西側的中國大陸,正是位于日本的右側。故爾,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對此說道:“日本整個國家是面南背北的,‘向右轉遏制的是中國,這才是所謂的‘向右轉。大家總認為日本要恢復所謂的軍國主義,其實遏制中國才是其主要目的。”
針對日本防衛省7月26日出臺新《防衛計劃大綱》中期報告,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日本這份報告的有關涉華內容老調重彈,渲染中國軍事威脅,別有用心。近年來,日本以種種借口不斷擴充軍備,突出軍事安全議題,制造地區緊張局勢,這些動向值得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高度警惕。”
而日本新華僑報網站稱,決定日本軍事走向的《防衛計劃大綱》屢屢被修改,而且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修改的方向也越來越向“攻擊”靠攏,并借機擴充軍備,在它打造“防衛之盾”的背后,也在不斷磨礪著“攻擊之矛”。這需要周邊鄰國加大警惕。
值得注意的是,自從民主黨政權時期,日本拋出《防衛計劃大綱》,就被評價為“防御重點從俄羅斯轉向中國”。而恰恰是在其大綱中期報告出臺之前,7月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來到遠東薩哈林州,視察了軍事演習現場。據日本放送協會的報道,普京在視察過程中稱:“有必要為未來發展而改善生活環境”,從而表明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意向。而薩哈林州所屬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日本政府1981年起把每年2月7日定為“北方領土日”,每年舉行要求歸還“北方領土”全國大會和一些相關活動。而俄羅斯堅稱不會放棄南千島群島,并一直在加強南千島群島的軍事存在。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副主任廉德瑰研究員稱:“2010年版《防衛計劃大綱》自公布之日起,自民黨就指責它力度不夠,干事長石破茂曾聲言,自民黨重掌政權后,將對之進行修改。此次中期報告是自民黨鷹派實現‘諾言、推行強硬防衛政策的開始。”可該份大綱指朝鮮盯中國,而放松同樣與日本有島嶼糾紛的韓國、俄羅斯,則頗值得玩味。如果說韓國在國防上與日本同為美國小兄弟,尚可理解,那么日本對俄羅斯的放松,是由于明知“收復”北方四島不可能而不為,還是有其他目的,尚不得而知。
造“航母”強軍備何所求
日本海上自衛隊網站7月16日發布公告,稱建造中的22DDH型首艦,即將于8月6日下午下水,下水地點在日本海洋聯合有限公司橫濱造船廠,屆時海軍上將武居智久和防務省代表以及海上自衛隊和設備總代表等人員將出席儀式,并同時公開艦名,該艦預計2015年3月服役。1945年8月6日,廣島遭遇美軍原子彈轟炸。選擇8月6日下水,頗具深意。
22DDH滿載排水量2.7萬噸,可至多搭載14架直升機。前幾日日本政府曾宣布,未來還將探討為22DDH引進F-35B作為艦載機使用。F-35B是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出品的聯合攻擊戰斗機,屬于美國標準的第四代戰機,在代際上比“遼寧”艦即將裝備的殲-15領先一代,具有隱形功能,垂直起降。
更值得擔憂的一點,則是——日本是除美國外,唯一參與航母對航母大海戰的國家!二戰的太平洋戰場,無論是偷襲珍珠港,還是中途島海戰;無論偷襲得手,還是落于下風,日本的航母戰斗群一直引人注目。按照國防大學教官房兵的說法:“1921年日本開工的‘鳳翔號是世界上第一艘下水的航空母艦。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日本海軍已擁有10艘航空母艦,組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航母艦隊。二戰期間,日本瘋狂地建造了20多艘航母和各種巨型戰艦,其軍艦總噸位居世界第三,一度橫行海上,成為其野心高度膨脹的催化劑。”
如今,日本重新打造類似航母的戰艦,強軍備戰何所求呢?房兵分析說:“日本海上自衛隊在‘冷戰后期,提出一個理念:它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要維護日本1000海里的海外戰略航線,要護航1000海里。1000海里是1800多公里。日本海上自衛隊未來作戰的范圍,就是要守衛將近2000公里的海上航線。”如今,這個“夢想”正在逐步邁向現實。而令人擔憂的是,在沒有徹底反思侵略歷史的情況下,日本就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卻手持各種危險品,重新登上了舞臺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