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仰東
房地產獨立評論員,上海中凱房地產開發管理公司董事長。
原本簡單的房地產業,買地造房而已的事情,為什么十年里出了那么多政策,牽動那么多人的神經?
無論專家、還是學者,圍繞中國房地產價格的爭議,其實一直觸及著另一根神經:土地。
政府也好,開發商也好,其實,都是土地T臺上的舞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土地“魔立方”中,各有各的臺詞。
中國大型房企盡管已有不少年銷過千億元的驚人業績,但沒有人從心里敬佩這奇跡般的天文數字。中國經濟舞臺上,房企大佬們的身影今天已不可或缺,但很少看到他們的思想。如果隱約可見,大多也只是半真半假的臺詞,人們難以信服。
為什么?因為無論政府還是開發商,他們本質上還是在土地的“魔立方”中做著最原始、最簡單的一種游戲:土地交易。
土地“魔立方”中,濃重的利益色彩是唯一的基調。圍繞利益軸心,這個“魔立方”既培育出百強富豪榜中的“經濟人物”,也轉出了史無前例的一批大貪官。房企成長之路中,不少口號與說詞被包裝成“品牌”、“技術”、“模式”……而圍繞土地交易的核心引擎則被有意無意地忽略。
我一直在關注房企舞臺上的一些“時代主角”,他們最活躍的三件事,是資金、土地、關系,像宋衛平這樣直接去研究產品、把握品質的房企大佬實在少而又少。
我一直在思考與一位國外專家交談時他評價中國房企領袖的兩句話:中國房企領袖們都是土地交易的天才,但卻是產品的弱者。
面包和面粉之爭,一直把人們的視線引向“房價”。不知我們是真的“弱智”還是一直在裝傻,就連太多的政府官員,都會反反復復地把矛盾移交到產品市場的價格,卻一直不去面對這個事實:即使在最嚴厲的調控下,土地出讓金仍以溢價50%甚至100%成交。
政府、開發商,都是土地“魔立方”中歡樂的舞者、演員,買單的是百姓。
把房地產視為中國經濟的“特殊游戲”并不過分。
太多的游戲規則開始混亂。你限購,我離婚,假的盛行覆蓋了真的原點;你限貸,我移民,中國人享受不到的待遇,變成外國人就可以享受,而且房貸利率還低你一大截。
除了毒品、軍火,人民幣在中國有限制的消費領域幾乎只有房產了。人們非議這種低能、無能政策的時候,其實,都嗅出了如同醫院中的那種病毒味。
一線城市吞吐著巨大的資金量,5月上旬上海新近成交的兩幅土地溢價率高達98%和108%。二線城市以新城新區為載體招商,放大著以量換價的效應。三四線城市不斷散發的優惠招商,被視為“關門打狗”的史詩……
透支這些信用,是以大量土地為唯一代價的。
至2012年底,全國84個重點城市處于抵押狀態的土地面積為34.87萬公頃,抵押貸款總額5.95萬億元,全國土地抵押面積凈增4.72萬公頃,抵押貸款凈增1.12萬億元,遠超出土地出售收入的減少。
我們應該明白一個極為淺顯的道理:這些土地抵押品的價值實際上都是通過房地產市場的價格來定價的,如果真的打壓房產價格,對高達6萬億的以土地為信用的抵押貸款會有怎樣的影響?一旦房價暴跌,萬一如此規模的抵押資產大幅貶值,將導致難以想象的金融海嘯。
僅僅靠限購限貸這些“加減法”的調控,靠地方政府的自覺政治覺悟來應對,靠勸導百姓改變居住習慣遠離房產投資,不是出路!
但是,所謂的長效機制,還要我們期待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