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康
在近日法國馬賽KEDGE商學院和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主辦的第三屆“2013中國企業國際化論壇——企業家與學者的對話”上,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劉勝軍指出:“中國社會的緊張情緒一般是由污染引發的。”
中國人用了整整30年的時間鑄造了一個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GDP大熔爐,里面什么都有:人造衛星、高樓大廈、豪華汽車、黃金珠寶……同時也充滿著鎘大米、毒牛奶、地溝油、深霧霾、癌癥村……看你如何取舍,如何從容應對。當人們一開始就忽視或放縱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而一味追求GDP時,大自然也會毫不吝嗇地還報人類:地球臭氧層撕裂、冰山融化、沙塵暴、泥石流、全球性氣象災難等等,對人類的懲罰愈演愈烈。而在中國,這一問題尤甚——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員分析,中國約有2.98億農村人口面臨飲水安全問題。另據英國衛報報道,中國的土壤污染面積高達40%-70%,嚴重影響農作物的生長安全。
其實,人的欲望,人的物質需求可以簡單些,簡單的生活可能會減少GDP的產出,但是會增加子孫后代的物質儲量和質量,可以延續地球生態環境的最優化,也可以提升人類自身的生活質量。粗放式的經濟增長可以休矣,根據新古典主義經濟理論,經濟增長的唯一來源只能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將反作用于資本存量導致產出不再增長的趨勢。
亡羊補牢,未為晚也。十八大報告中已將生態文明與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并列為五位一體建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設計上也強調了生態宜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也在今年6月公布了《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針對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取證難、鑒定難、認定難等問題,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作出了新規定。《解釋》列出了14種環境污染犯罪的情形,將過去“結果犯”修正為“行為犯”,這便于更嚴厲打擊環境犯罪、從源頭控制環境犯罪。然而面對大量的污染環境行為,僅僅一個司法解釋似乎遠遠不夠。好的法律需要好的執行力,如果地方政府仍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讓執法部門在處理時采取一些彈性做法,那么我們還將為環境污染問題埋單。
作者郵箱:wzk1958@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