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君
當傳統的連環畫時代早已遠去,賀友直先生是堅持筆耕的唯一泰斗級人物;當連環畫手稿被炒到千萬天價,賀老先生毅然將自己的上千份手稿全部“捐脫”,不留片紙給后人;當畫家們豪宅香車相伴左右,老先生咪著老酒,蝸居在一套一室的寓所悠然作畫;當傳統的紙媒讀物遭遇時代危機,賀友直先生又瀟灑攜手“喬布斯”,結合最新數字交互技術,將傳統紙質出版物與互聯網整合在一起,手機掃一掃,便可以隨身“讀視聽”,如此簡單、直接、生動、有趣,緊隨時代。他稱自己是“永未畢業”的小學生,其實更是永不隨潮流卻永不落伍的老先生。數字技術的宗旨和老先生的作品是相一致的,那就是致廣大而盡精微,生動簡單而又直指人心。
在畫面中,賀友直先生以獨有的“賀氏白描”重游往事,回味人生,54幅洋洋大觀的《走街穿巷憶舊事》,以小見大而氣象萬千,尺幅雖小而矩度雍容。當年的上海老城廂,可謂“十里洋場”,“街衢弄巷、縱橫交錯”,“五方雜處、客土雜居”,老先生將一切盡收眼底,又將一切放諸筆端。傳統閱讀方式之外,又得益于最新的數字交互技術,讀者掃一掃書上的二維碼,通過手機便可以看到賀友直老先生的自說自畫。影像中,賀老先生繪聲繪色講述起老上海的點點滴滴,配合旁逸斜出的各種相關歷史圖文資料,全方位地帶領觀眾走街穿巷憶舊事,在尋蹤追跡中鉤沉畫面背后的典故和軼聞舊事,將上海各地昨天與今天的風情變化展現給大眾。
原本就真實生動的連環畫,在數字時代更加鮮活起來,仿佛真的空間穿梭,時光流轉,直面熙熙攘攘的老上海街巷。那些畫面和回憶如此生動有據,猶如踩點老上海地圖循序行進,追憶和復原了一個大時代的宏闊記憶。因為那些歷史脈絡的延續,那些街衢弄巷的伸展,那些人情世故的發揚,使上海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上海,如此活色生香、聲情并茂。正如老先生頗有創意地描繪于筆端的那樣,他與喬布斯的蘋果“撞了一下腰”,各種聰明智慧都在那蘋果的缺口上汩汩飛升了,那是老先生的巧心思,更是大上海的大智慧。
《走街穿巷憶舊事》畫冊分為四個版式出版發行,其中每幅作品均有二維碼。我們似乎跟著老先生穿行在十六鋪碼頭、徐中心原老洋房、佛陀街的老正興、九華堂賣畫店、弄堂里的錢莊……追慕老上海的市井繁華與風雅文化;也似乎津津有味地品嘗到陸根榮熟食攤、小常州排骨年糕、羅春閣生煎、滿庭芳臭豆腐、咸瓜街里正宗咸貨、馬和記牛肉面等著名老上海小吃點心的滋味,與今天舌尖上的上海作番比較;再跟著賀老先生觀看外國墳山周邊的街頭演出、看老上海影戲、重拾老上海的童年記憶,將老上海的漫漫風情悠長延續,在嘈雜匆忙的現世中,偶爾時空穿越地偷得浮生半日閑。
92歲的賀友直遇到信息化時代,是大上海的幸事。互聯網、手機通訊讓傳統的紙質連環畫煥發出了新的生命與活力。二維碼技術、手機移動平臺及互聯網相結合,形成了當今文化傳播的新平臺。這是藝術家作品首次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其中無線網絡和3G手機結合二維碼的應用,實屬圖書史上的海派首創。大量的音頻、視頻使紙媒出版物的信息量得到大幅度的延伸擴展,從而引領印刷出版業的改革發展。這樣一種全新的全方位的生動便捷的傳播方式,將賀友直與他的連環畫連同整個老上海的聲色影像,瞬息傳播到大千世界。
以賀友直為代表的文化符號,是老上海的符號,更是新上海的LOGO,是時代的印記和世界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