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除了各級政府機關以外,韓國的公共機構被統稱為“公企業”。可分為國有企業、準政府機關和其他公共機關三類。第一類是指政府全資所有、或控股的企業,類似于我國的國有企業;第二、三類大概相當于我國的科教文衛系統的事業單位。
據韓國媒體報道,至2012年底,韓國共有288家國有企業,職員人數近30萬名。凈資產價值為1777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高達16.8%。
和大多數國家的國有企業一樣,韓國的“公企業”也存在許多通病。
降落傘人事。“公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由政府任命。在韓國,普遍存在“報恩人事”。歷屆總統選舉,當選人入主青瓦臺后,往往會論功行賞。為總統競選出過大力的幕僚出任各部部長或青瓦臺秘書(相當于國務院副秘書長)。但畢竟僧多粥少,沒能在青瓦臺任職的助選骨干,則被空降到“公企業”擔任掌門人。還有部長或青瓦臺的要員退休后進入國有企業任職,韓國媒體稱此現象為“旋轉門”。據韓媒披露,2008年,韓國年薪超過4億韓元的十大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中,竟有8人是官員出身。
收入豐厚、穩定。在韓國,衡量企業效益、福利好壞,主要看兩個指標,一是員工收入;二是工齡(在職時間,指在這家企業呆的年頭,反映穩定性)。2012年,排名韓國前30名的上市大企業(民營企業)員工平均年薪為6090萬韓元(約合35萬元人民幣),員工平均工齡為10.3年。而12家效益最好的“公企業”員工平均年薪為6690萬韓元(近40萬元人民幣)。韓國大部分國有企業是由政府委托相關業務,并在無競爭者的情況下輕松賺錢。相對于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不僅業務風險低得多、工資高,而且即使經濟上出現大問題,也不必擔心飯碗,因此被稱為“神賜的職業”。
效率下降而福利上升。以盧武鉉政府時期為例,韓國國企的負債總額增加,凈利潤卻從31.1萬億韓元減至17.4萬億韓元,減少了近一半。即使在這樣負債增加、利潤下滑的情況下,職工的平均年薪仍從4350萬韓元漲至5340萬韓元,年均上漲5.3%。國企負責人的平均年薪從1.2億韓元漲至1.54億韓元,年均上漲6.5%,高于普通職工的年薪增長率。由于國有企業經營不善,盧武鉉政府執政的5年時間里,政府給國有企業提供的支援,也就是國民稅金超過了180萬億韓元。
債臺高筑。據韓國媒體披露,盧武鉉政府時期,韓國國企的負債總額從2003年的245萬億韓元增至2007年的276萬億韓元。李明博政府時期韓國國企債務迅速增長。2012年底,286家國營企業的負債總額達463.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59萬億元),負債比例高達197%。其中,28家主要國營企業的總負債額達到393萬億韓元。韓國國企債務比2008年李明博上臺時,增加了近一倍。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警告說,國營企業負債比例過高可能拖韓國經濟的后腿。據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司資料,2013年初,韓國公共機關負債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約達20%,總體上尚處于可控制水平。
韓國輿論認為,韓國有企業之所以存在上述弊病,主要是所有者缺位,根治的辦法是給這些“公企業”找“主人”,實行民營化。幾乎每一屆政府上臺都會宣布推進國企民營化改革計劃。到李明博政府為止,實行過五次國企的民營化,但收效甚微。國有企業總數雖然緩慢減少了,但國企員工占總額比重仍在增加;效率低下不見好轉,國企仍是“上班族的天堂”。
樸槿惠上臺后,主張國企改革從人事任免入手,發誓要杜絕“降落傘人事”,對國企掌門人著重要看其專業性、對事業的忠誠、對國民的責任。對樸槿惠治理國企這個頑疾的效果,韓國國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