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燈光下雕刻往事,于自由中溫情書寫,喜歡用自己的方式打開記憶的柵門,一路行走,一路記憶,把鄉(xiāng)村世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詩意的方式寫下來。擺在面前的散文集《就這樣走過》(作家出版社)就是唐象陽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且停且走、且歌且吟的真實寫照。這本散文集共分為兩部分,第一輯為《邊走邊想》,第二輯為《歲月留痕》,前者偏于記事,后者偏于抒情,均為作者率興而作,真誠而寫。透過《邊走邊想》,我分明看到一幅濃妝淡抹的生活風俗畫,一幅故鄉(xiāng)梅山的山水人情畫,還有那迷蒙的古巷夢境,靈性的文字,真實的心境,淡然的心態(tài),讀來回味無窮。而從《歲月留痕》中,卻見出作者寫作風格的獨特性,古典詩詞與現(xiàn)代散文筆法的巧妙結合,抑揚頓挫的敘事的節(jié)奏,詩與歌的有機融合,哲與理的不斷閃光,凡此種種,足以彰顯唐象陽文筆的老道與對生活的深切感情。
在這本集子中,《小巷幽幽》一篇尤為值得品讀。作者運用了亦真亦幻的寫作方式,文本以夢境的形式展開,以尋夢的形式游歷到自己以往生活過的科家巷,有人物,有故事情節(jié),類似一個短篇小說,胸有成竹地向讀者描述了記憶中的古巷和眼前的別樣的小巷。在真與幻的比較中,透露出一絲蒼涼和擔心。作者善于運用略帶感傷的文字,融古典詩詞與現(xiàn)代散文化話語為一體,令讀者時刻會感受到古典淡雅的意味,優(yōu)美感傷的情調,淡淡的愁緒溶于其中。戴望舒筆下的“雨巷”就是唐象陽記憶中的古巷,幽靜、溫馨、充滿詩情畫意。在此基礎上,作者還運用富有詩意的語言,選取了“古井”“古宅”“古巷”這些帶有凝重的歷史感和承載著文化意蘊的意象,表達自己對這些鐫刻著梅山歷史文化的事物的深深記憶,呈現(xiàn)出一幅既優(yōu)美又神秘的生活風俗畫。民間語言和地方特色俚語的運用,給文本增色不小,寫出了生活的真實。“做飯聲”、“洗衣聲”、“說話聲”,這些都是生活中真實存在著的,也正是這些真實的存在沖擊著唐象陽的感情。“不像現(xiàn)代,住一個單元樓上樓下都不認識”,一句話將夢境拉回到現(xiàn)實,人心的冷漠,人性的復雜,無節(jié)制的欲望,厚重的小巷已經容不下這些現(xiàn)代的心。不僅如此,作者的語言還帶有古樸與現(xiàn)代的意味,既有“油炸粑”的叫賣,又有“丁鈴鈴”的響鈴,在這些古樸的民俗風物中夾雜了一些“電腦”、“普通話”這些帶有現(xiàn)代氣息的生活元素,讀來別有一番意味。
但小巷深處,深意幽幽,唐象陽所走之處,無不帶有一絲悲涼和寂寞之感。這是文章的升華,是感慨欲望社會對人性的鉗制,以及商品因子對美好心靈的侵蝕。隨著社會的改變,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記憶中的小巷已走出了“桃花園”:不專業(yè)的水泥砂漿,別扭的紅磚樓房,生硬的普通話,記載小巷歷史的老人的離去………通過這種逼真的描寫,表達出作者對以往小巷的懷念,同時也滲透作者對梅山古鎮(zhèn)小巷日漸淡出記憶的一絲惶恐,并試圖挽留已經逝去的詩意的鄉(xiāng)村。
讀唐象陽的文字,親切自然,行云流水,他筆下的“梅山”也成為了他寫作風格的一種象征,這使人想起沈從文的“鳳凰古城”,魯迅的“浙江紹興”,帶有一絲傳奇色彩,這或許與他的富有傳奇色彩的文學之路有關。多年來,唐象陽帶著一份固執(zhí),一份孤獨,一份強烈的自尊心,行走在鄉(xiāng)村和都市之間。他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著,隨性而發(fā),自由書寫,用文字寄托自己的感情。在走完了人生路途的一大半之后,作者停下腳步,回憶往事,記下歲月曾經留下的美好瞬間。作者希望讀者在讀到這本書時,能夠聆聽到時間的回音,沐浴在清澈的詩意里。這充分體現(xiàn)了唐象陽的人文關懷精神,彰顯了厚德重意的新化精神,在物欲橫流、虛假煩躁的年代,作者通過重拾記憶,尋找以往美好的精神家園和那“桃花園”般令人向往的恬靜幽雅的生活,也希望匆匆趕路的人們能夠停下腳步讀讀書,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為自己的心靈尋找一份安寧之地。
這本集子中的其他散文,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唐象陽的寫作風格和思想情感。例如,《歲月留痕》一輯中的《沈園絕唱》《沈園遺夢》這兩篇文章,則寫的都是詩人陸游,寫到了他與唐婉的凄美愛情,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靈活的寫作技巧,大量古詩詞的融入,詩意的語言,帶著濃重的歷史文化感。
當然,閱讀這個集子也會發(fā)現(xiàn)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首先,該書共分兩輯,而每輯中收入了一些不少難以歸類的文章,難免讓讀者覺得編輯有點亂。比如,《小巷幽幽》《我和我的村莊》《“文革”那些年》等文章,與《走馬云南》《漫步麗江》《赤壁懷蘇》等文章屬于不同類別,前者主要是對故鄉(xiāng)和家庭往事的回憶,而后者主要是對一些旅游之地的回憶性書寫,合在一起,感覺怪異。其次,作者善于運用古典詩詞,在增加豐沛意蘊之余,一定程度上也局限了作者想象力的發(fā)揮。在《飲酒的境界》中,作者大篇幅地套用古詩詞,顯得生硬,缺少新意,若能破蛹化蝶,古為今用,定是另一番況味。
作者簡介:聶茂系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
(本專輯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