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瑩
【摘 要】本文主要展示了大學校園反文化的現狀,分析了導致大學校園反文化出現的因素,并提出了調控大學生校園反文化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大學;大學生反文化
一、大學校園文化、反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指大學生這一群體在校園環境下所創造的一種特殊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青年亞文化,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主流文化有很多一致性,如崇尚真理,團結奮進,勤儉互助,敢為人先等。“反文化”這個概念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最早出現于對早期嬉皮士和“垮掉的一代”進行評價的西方文學作品中,這個詞由美國社會學家泰奧多爾·羅薩克的創造,按照羅薩克的定義,大學校園反文化即反對大學校園主流文化的各種思潮所表現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現象。
二、大學校園反文化現狀
(1)“輕視生命”。據統計,自殺已經取代交通意外事故、疾病突發成為大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資料表明,大學生自殺占據了20到30歲青年死亡原因的首位。2005年中國內地大學生自殺案116起。據不完全統計有281名大學生在2001至2005年間自殺。根據分析調查,大學生選擇死亡的原因包括學業和就業壓力、人際關系不暢、經濟狀況緊張、孤獨抑郁等。(2)“情色”泛濫。筆者通對100名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統計大學生對網絡色情的態度:
在網絡“色情”的影響下,校園一度出現扭曲的戀愛觀,賣淫、傍大款、做情人成為少數女大學生所謂的一種時尚,媒體關于這方面的報道不絕于耳,諸如“南京師大女生陪舞事件”、“北京交大女研究生性賄賂事件”、“暗訪調查重慶女大學生的性交易”、“武漢高校女大學生賣淫實錄”等報道,不勝枚舉。(3)“沉淪”主義當道。逃課在大學已經成為普遍現象,作者設計問卷調查本市三所大學的500名大四學生。結果顯示,四年中“沒有逃過課”的僅占5.5%,“逃掉沒有興趣的課去聽有興趣的課或者講座”的占34.5%,“逃掉沒興趣的課去參加社團活動或者社會實踐的”的占26.5%,“逃課去兼職”的占10%,“逃課睡覺或者出去玩兒”的占23.5%。
三、校園反文化成因分析
內因即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他們正處在社會化尚未形成的階段,易受多元世界觀影響產生雙重道德標準。外因包括家庭、社會、學校、大的經濟政治背景等。作為獨生子女一代的大學生,集各種寵愛于一身同時也承載著父母的期望承受更多壓力;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思想實際不相一致、教育者缺乏與被教育者的溝通和了解、學校的學術不正之風、管理不到位、缺少人性關懷、對網絡在校園的使用監管不力等問題;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企業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的,大學生面臨更加復雜多變的未來和日益加重的就業生存壓力。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各種信息快速擴張和滲透,來自西方的文化也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造成沖擊。
四、對大學校園反文化的調控
(1)大學生從自身角度出發提高信息媒介素養。所謂媒介素養就是指正確地、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進步。主要包括受眾利用媒介資源的動機、使用媒介資源的方式方法與態度、利用媒介資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對傳媒的批判能力等,這就要求大學自身對信息能夠做到甄別和鑒賞。(2)提高學校教育質量完善校園網絡的管理。信息技術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網絡的認識和使用是授課內容的一部分,學校要提高授課質量,使大學生對網絡有充分的認識了解并正確的使用。同時利用各種技術對網站及信息資源加以監管控制,例如限制黃、暴、賭網頁的鏈接等。(3)樹立產業自律意識。市場經濟以利益為導向,隨著競爭機制的不斷加強,一些營運商以成本效益和資源效率為終極目標放棄社會利益,導致信息文化出現“反理性、反傳統、反主流、反道德”傾向。在打造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任何有道德的信息營運商也不會以長期社會利益為代價去換取短期的經濟利益。技術人員在研發網絡游戲,制作網站網頁時應考慮到各種潛在誘發機制,控制調整其內容。具有影響力的網絡公司要聯合作業,倡導網絡凈化和網絡和諧,以長遠利益為目標建立產業自律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4)加強政府管理和法律監督,完善他律機制。道德規范和法律是社會系統健康有序發展的保證,因此凈化信息空間,使其有序化規范化和諧化,相關的法律、規范必不可少。我國在網絡立法方面已經有了一些發展但是還有待健全和完善。
參 考 文 獻
[1]馬娟娟.大學生“異構文化”(反文化)現象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