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穎 孫劍鋒 王 銳 于 平 郭永和
(吉林油田總醫院心內科,吉林 松原 138000)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基本病理機制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繼發血栓形成,引起冠狀動脈急性狹窄或閉塞。目前研究結果顯示,炎性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和破裂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1〕。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是冠心病的危險因子,參與ACS的炎癥反應過程〔2〕,白細胞介素-18(IL-18)作為重要的前炎癥因子,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的發生發展及粥樣斑塊破裂的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3〕。而他汀類藥物除了降脂作用外,還具有減輕炎癥反應、改善內皮細胞功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穩定斑塊、防止或延緩斑塊破裂等多效性機制〔4〕。本文擬觀察瑞舒伐他汀對ACS患者hs-CRP、IL-18等炎癥因子水平及臨床預后的影響。
1.1 對象 ACS患者來自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病人,其中瑞舒伐他汀治療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齡65~79〔平均(68.3±7.5)〕歲;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UA)19例、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10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10例;辛伐他汀對照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齡66~76〔平均(66.5±8.1)〕歲;包括UA 16例、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11例、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11例。ACS診斷參照2000年美國心臟學會/美國心臟病協會/(ACC/AHA)標準。排除標準: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腦卒中、急性感染、創傷、風濕活動、慢性炎癥和癌癥。
1.2 方法 冠脈造影日清晨采集空腹臥位靜脈血4 ml,4 000 r/min,離心15 min,血清 -70℃保存待測。IL-18采用ELISA法測定,550型酶標儀(美國伯樂公司),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公司。hs-CRP采用免疫透射比濁法檢測,全自動免疫濁度分析儀(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試劑盒由該公司提供,靈敏度1.6 ng/ml。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tomatic Analyzer Au5400 Olym.plls)測定血糖(Glu)、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測定血壓、身高、體重,計算體重指數(BMI)。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第2天空腹抽取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血清后采用乳膠凝集反應法(液體雙試劑)測定,采用Olympus Au-1000自動生化分析儀,試劑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0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q檢驗,多因素分析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和Logistic回歸分析。相關分析用直線相關分析。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和hs-CRP、IL-18水平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血糖、血脂、血壓、冠脈病變支數和 hs-CRP、sICAM-1水平無顯著差別。治療組治療后血脂、hs-CRP及IL-18水平與本組療前比較差異顯著(P<0.01)。低于對照組治療后的血脂、hs-CRP及IL-18水平(P<0.05,P<0.01)。對照組治療后僅TC有顯著減低(P<0.05),其他指標無差異。見表1。
2.2 兩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和因心肌缺血導致的再住院率比較 6個月時治療組發生MACE事件4例(10.3%),對照組 9例(23.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6,P<0.05)。6個月內再住院率:治療組5例(12.8%),對照組10 例(2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25,P <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和hs-CRP、IL-18變化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和hs-CRP、IL-18變化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1)P<0.05,2)P<0.01;與本組治療前比較:3)P<0.05,4)P<0.01
?
目前研究證明炎癥機制在ACS斑塊發展、破裂的整個過程起重要作用〔5〕。CRP是一種在肝臟合成的急性期蛋白,可以敏感地反映機體炎癥反應程度,通過影響血管內皮功能、促進血栓聚集、介導炎性反應等因素參與ACS的發生。但CRP在心血管疾病的炎性反應檢測中缺乏足夠的靈敏度,hs-CRP由于具有高敏感且簡單、快捷的特性已普遍用于心血管疾病中炎癥反應程度的檢測〔6〕。
IL-18是近年來新發現的一種具有多向性效應的促炎癥因子,在炎癥反應鏈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時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并與ACS的發生關系密切〔7〕。既往的大規模臨床研究表明,采用現有的他汀類藥物具有抗炎作用,但只能阻止和延緩已出現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8〕,無法從根本上逆轉已出現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新型他汀類藥物瑞舒伐他汀除了有強效調脂作用外,是首個被證實能使冠狀動脈粥樣硬化逆轉的他汀類藥物,在大鼠和人體肝微粒體的研究結果相似〔9〕。本研究結果顯示,瑞舒伐他汀對ACS患者存在強大調脂、抗炎、穩定斑塊的作用。
目前認為,hs-CRP水平升高能預測ACS的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危險性和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AMI)、再次血管重建〕〔10〕。但IL-18水平對ACS患者中遠期臨床預后的影響尚未明確。
本研究通過隨訪6個月后MACE事件和再住院率,結果表明,瑞舒伐他汀組可以降低ACS患者冠脈事件的危險性,并且hs-CRP、IL-18水平進一步下降。但限于本研究病例數量有限,隨訪時間較短,對于hs-CRP、IL-18水平能否作為MACE事件和再住院率下降的預測因素,尚需大樣本、長期隨訪觀察來進一步深入研究。
1 Libby P,Ridker PM,Maseri A,et al.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2002;105(9):1135-43.
2 Blake GJ,Ridker PM.C-reactive protein and other inflammatory risk 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JAm Coll Cardiol,2003;41(4-5):37-42.
3 Mallat Z,Corbaz A,Scoazec A,et al.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18 in human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relation to plaque instability〔J〕.Circulation,2001;104(14):1598-60.
4 Eendes M.Statins:potential new indications in inflammatory conditions〔J〕.Atheroscler,2006;7(1):31-5.
5 Biasuccil M,Liuzzo G,Angiolillod J,et al.Inflammation an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Herz,2000;25(2):108-12.
6 Yeh ET,Willerson JT.Coming of age of C-reactive protein:using inflammation markers in cardiology〔J〕.Circulation,2003;107(3):370-1.
7 Blankenberg S,Tiret L,Bickel C,et al.Interleukin-18 is a strong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death in stable and unstable angina〔J〕.Circulation,2002;106(1):24-30.
8 付文良,李廣平,陸 敏,等.瑞舒伐他汀逆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其與斑塊穩定性的實驗研究〔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9;9(1):40-5.
9 Sipahi I,Tuzcu EM,Schoenhagen P,et al.Paradoxical increase in lumen size during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observations from the REVERSAL trial〔J〕.Atherosclerosis,2006;189(1):229-35.
10 Scirica BM,Morrow DA,Cannon CP,et al.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cross the spectru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Clin Chem,2007;53(10):1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