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紅
(安陽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河南 安陽 455000)
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種晚期炎性因子,可以介導炎癥和免疫反應的發生和發展,并可以通過促進巨噬細胞遷移,促進各種炎性因子的釋放,進而引起免疫細胞和血管平滑肌細胞在病變組織中聚集,加快粥樣斑塊的進程〔1〕。白細胞介素-23(IL-23)是近年發現的白細胞介素家族的新成員,其作為前炎癥因子而發揮的作用較突出〔2〕。本實驗觀察腦梗死老年患者血清中HMGB1和IL-23的表達及相關性。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神經內科確診為腦梗死的老年患者76例作為觀察組,納入均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近3個月有感染史;②伴有惡性腫瘤;③有風濕性疾病史;④有頭部手術史;⑤病人或家屬不同意觀察的。年齡60~77歲,平均67.9歲,其中男40例,女36例,根據病變程度分為輕、中、重3組。選取同期60例體檢證實為健康老年人血清標本作為對照組,年齡60~76歲,平均67.6歲,其中男30例,女30例。兩組在一般資料的比較中,無明顯差別(P>0.05)。
1.2 HMGB1和IL-23的檢測 觀察組均于確診后,對照組于體檢時抽取清晨空腹的靜脈血。HMGB1和IL-23檢測的試劑盒均購自博士德生物技術公司,檢測應用酶聯免疫吸附(ELISA)法,嚴格質量控制。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AS軟件,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并應用SNK法進行方差分析。
2.1 HMGB1和IL-23在兩組中的表達 觀察組中HMGB1和IL-23表達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見表1。
表1 HMGB1和IL-23在兩組中的表達

表1 HMGB1和IL-23在兩組中的表達
?
2.2 觀察組不同嚴重程度患者血清中HMGB1和IL-23表達的比較 觀察組中HMGB1和IL-23的表達與病變嚴重程度密切相關(P<0.05)。見表2。
2.3 觀察組中HMGB1和IL-23表達的相關性 HMGB1和IL-23的表達呈正相關性(r=0.50,P=0.010 2)。
表2 觀察組不同嚴重程度患者血清中HMGB1和IL-23表達的比較

表2 觀察組不同嚴重程度患者血清中HMGB1和IL-23表達的比較
?
腦梗死是缺血性疾病,由于缺氧引發的神經細胞變性和壞死,進而引起全身疾病。缺血性損傷與免疫反應和炎癥病變密切相關,炎癥在損傷性病變進展中具有重要促進作用。腦梗死進展中,炎性因子主要來源于中樞神經系統的固有細胞,特別是小膠質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HMGB1主要由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生成,HMGB1是一種核蛋白,腦缺血時,HMGB1立即釋放到細胞外,誘導缺血后神經炎癥的膠質細胞激活,生成更多的HMGB1,形成環式循環。因此腦缺血早期釋放的HMGB1促成炎癥反應的早期階段,而HMGB1又可進一步啟動星形膠質細胞的激活,分泌潛在的生物活性因子參與神經細胞的炎癥反應過程〔3〕。也有觀點認為HMGB1可以通過使染色質或者DNA的構型發生變化,從而調節轉錄復合物的生成,進而參與DNA的轉錄、復制、修復和細胞運動等,尤其是變性和壞死的細胞〔4,5〕。HMGB1也可以由變性或壞死的細胞分泌和釋放,以誘導產生趨化作用,從而參與炎癥反應的全過程〔6,7〕。IL-23是由活化的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產生的,IL-23表達量增高時,與受體結合促進T細胞及NK細胞分泌干擾素和IL-17等細胞因子,并可以啟動炎性因子和免疫反應的級聯反應〔8,9〕。此時產生大量IL-17,由于IL-17具有強大的募集和激活中性粒細胞的能力,并能誘導活化T細胞和刺激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和上皮細胞產生多種促炎遞質,放大IL-23對炎癥的影響作用〔10〕。本實驗提示HMGB1和IL-23是促進腦梗死發生發展中重要因子,且與腦梗死病變時的嚴重程度相關,因此早期聯合檢測二種蛋白可以對判斷疾病的進展、嚴重程度及預后有重要價值。實驗結果顯示HMGB1和IL-23具有正向協同作用,此機制與炎癥反應時的級聯反應相關,也可能與二者共同由巨噬細胞或壞死組織產生有關。HMGB1和IL-23的協同作用更好地證實了腦梗死進展時兩種蛋白介導感染、創傷及免疫應答反應的作用,二者促進炎癥細胞的活化,增強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的黏附作用,誘導其他相關細胞因子的生成。但是關于HMGB1和IL-23在腦梗死進展時的具體調節機制尚不清楚。
1 郁海燕,顧永傳,李亞維,等.血清HMGB1水平與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相關性〔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43(11):841-3.
2 吳乃君,唐元海,金秀平,等.白細胞介素23在大鼠腦梗死模型中的表達〔J〕.重慶醫學,2012;41(6):584-5.
3 邢效如,陳長青,孫宗琴,等.急性腦梗死血清高遷移率族蛋白B1水平的變化及意義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8):1279-80.
4 曹廣平,周永勤,馬 磊,等.血清HMGB1、NSE在腦梗死及多梗死性癡呆患者中的臨床意義〔J〕.中華全科醫學,2012;8(10):1226-7.
5 凌 芳,李 強,聶德云.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MGB1、OPG和MIF水平的變化及PAS聯療法的干預作用〔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2012;6(2):87-9.
6 徐梅華,蔡克銀.老年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高遷移率蛋白質和中性粒細胞激活肽-78的變化〔J〕.神經損傷與功能重建,2012;7(5):336-8.
7 周 平,李衛東,李英秋,等.腦梗死患者血清高遷移率族蛋白B1、白介素-6水平的變化及其與危險因素的相關性〔J〕.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12;34(19):1953-5.
8 王明輝,萬 榮.白介素23及TH17細胞在炎癥性腸病的作用〔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21):4149-51.
9 孫 偉,蘇志強,張 帥,等.FTY720通過抑制腦組織IL-23表達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損傷〔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18(5):347-9.
10 王冬梅,劉桂芝,王久敏,等.白細胞介素-23及核因子-kB在大鼠腦梗死模型中的表達〔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