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敬堅 甘利明
(武漢市中心醫院內分泌科,湖北 武漢 430014)
糖尿病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征的代謝紊亂,伴有因胰島素分泌絕對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異常。病因與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關〔1〕。2型糖尿病以胰島素抵抗為主,伴胰島素分泌或相對不足,目前,2型糖尿病多通過控制飲食、口服降糖藥物、注射胰島素等治療〔2,3〕。本研究主要探討甘精胰島素與格列美脲聯合應用治療口服降糖藥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因口服降糖藥控制不佳在我院住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40~75歲,平均(58.5±2.7)歲;糖尿病病程1~20年,平均(7.3±2.4)年;空腹血糖(FPG)6.7~15 mmol/L,平均(8.5±2.2)mmol/L;HbA1c為7.5% ~12%,平均(8.2±1.3)%。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甘精胰島素與格列美脲聯合治療)和對照組(低精蛋白胰島素與格列美脲聯合治療),其中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齡40~75歲,平均(58.3±2.5)歲;糖尿病病程1~20年,平均(7.5±2.3)年;FPG 6.7 ~15 mmol/L,平 均 (8.2±2.4)mmol/L;HbA1c為7.5% ~12%,平均(8.3±1.4)%。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40~75歲,平均(58.7±2.6)歲;糖尿病病程1~20年,平均(7.3±2.6)年;FPG 6.7~15 mmol/L,平均(8.4±2.3)mmol/L;HbA1c 7.5% ~12%,平均(8.4±1.3)%。兩組間例數、性別、年齡、病程、平均空腹血糖、平均HbA1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入選標準及排除標準 所有患者均符合2010年ADA糖尿病診斷標準:(1)HbA1c≥6.5%。(2)空腹血糖 FPG≥7.0 mmol/L。(3)口服糖耐量試驗2 h血糖≥11.1 mmol/L。(4)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癥狀的患者,隨機血糖≥11.1 mmol/L。(5)口服降糖藥(單用或聯合使用)3個月以上而血糖控制不佳,且使用的降糖藥物每日劑量≥3 mg格列美脲。排除標準:妊娠、哺乳期、胰腺切除術后;心血管、腦血管、胃腸道、血液系統或其他重要的全身性疾病;肝腎功能損害。
1.3 治療方法 所有觀察組患者在早餐前服用格列美脲3 mg,1次/d,晚上睡覺前給予甘精胰島素皮下注射,起始劑量0.15 IU/kg。對照組患者在早餐前服用格列美脲3 mg,1次/d,晚上睡覺前給予低精蛋白胰島素皮下注射,起始劑量0.15 IU/kg。每日采用羅氏診斷公司生產的血糖儀監測指尖血糖,如血糖不達標,每3 d增加劑量2 IU,如果達標,維持現劑量。所有患者FPG控制目標≤6.7 mmol/L。
1.4 觀察指標 密切觀察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FPG、HbA1c的變化及達標率。FPG的達標值為≤7.2 mmol/L,HbA1c達標值為≤7.0%。完全達標:FPG≤7.2 mmol/L且HbA1c≤7.0%;部分達標:FPG≤7.2 mmol/L而 HbA1c>7.0%;未達標:FPG>7.2 mmol/L且HbA1c>7.0%。觀察治療期間兩組患者的低血糖發生率,包括癥狀性、無癥狀、嚴重和夜間低血糖。
1.5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
2.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見表1。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FPG、HbA1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
?
2.2 觀察指標 見表2。觀察組患者完全達標率、未達標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夜間低血糖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低血糖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觀察指標比較〔n(%),n=40〕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后發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2型糖尿病病人體內產生胰島素的能力并非完全喪失,有的患者體內胰島素甚至產生過多,但胰島素的作用效果卻大打折扣,因此患者體內的胰島素可能處于一種相對缺乏的狀態〔4〕,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進行胰島素治療〔5〕。總之,2型糖尿病治療的短期目標是控制血糖,長期目標是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與發展。其基礎治療方案主要由運動和飲食構成,但是藥物治療和血糖監測也非常關鍵〔6〕。
本研究結果顯示,口服降糖藥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藥物的基礎上加用基礎胰島素,能夠較好地控制血糖;但是,在相同血糖控制的情況下,甘精胰島素的安全性明顯優于低精蛋白胰島素,尤其是夜間和嚴重低血糖的發生率顯著少于低精蛋白胰島素〔7,8〕。本研究中胰島素起始劑量均為0.15 IU/kg,根據FPG及時調整胰島素劑量,直到FPG達標。這種治療方案簡單,易調整,減少了低血糖的發生,而且還簡化了口服藥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開始胰島素治療的步驟,提高了患者依從性〔9〕。
綜上所述,治療口服降糖藥物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甘精胰島素合用清晨口服3 mg格列美脲與低精蛋白胰島素合用清晨口服3 mg格列美脲比較,嚴重低血糖和夜間低血糖的發生率降低,更加安全,依從性更高。
1 劉軍平.甘精胰島素聯合應用格列美脲治療老年人2型糖尿病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0):106-7.
2 王 丹,楊玉芝,馮 琨.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藥失效應用不同劑型胰島素聯合格列美脲的療效比較〔J〕.黑龍江醫學,2012;36(6):401-3.
3 韓春生.甘精胰島素和諾和靈N分別與格列美脲聯合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比較〔J〕.中國實用醫藥,2008;3(12):80-3.
4 盧 防,魏愛生,陳 蘋.甘精胰島素聯合那格列奈與胰島素泵對2型糖尿病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療效觀察〔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0;26(2):127-9.
5 徐向進,林憶陽,李春梅,等.瑞格列奈或格列美脲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觀察〔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8;24(2):147-8.
6 曾龍驛,穆攀偉,張國超,等.加用甘精胰島素或中效胰島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的比較〔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9;25(13):39-41.
7 呂朝暉,潘長玉,陳家倫,等.甘精胰島素與格列美脲聯合應用治療口服降糖藥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9;25(15):617-21.
8 商廣蕓.格列美脲聯合甘精胰島素治療2型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臨床薈萃,2010;25(9):816-7.
9 王 賓,胡桂榮,何 麗.加用甘精胰島素對老年肥胖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藥控制不佳患者的療效〔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6):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