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科軍 羅居東
(常州市腫瘤醫院放療科三病區,江蘇 常州 213001)
非小細胞肺癌約為肺癌發病率的80%〔1〕。晚期非小細胞癌手術治療效果差,大部分患者死于局部復發及遠處轉移〔2〕。三維適形放療具有提高靶區精確性及減少對正常組織照射的特點,本文旨在比較三維適形放射與常規放療治療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我院有完整隨訪資料的老年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08例,均經病理及細胞學診斷證實,臨床分期為ⅢA或ⅢB期,KPS≥70。根據患者放療方式分為常規放療組(50例)和三維適形放療組(58例)。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n

表1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n
?
1.2 放療方法 三維適形放療組:將CT掃描所得信息至三維治療計劃系統,劃出靶區。靶體積包括腫瘤床以及陽性縱隔淋巴結區,每次1.8~2.0 Gy,每周5次,共6~7 w,總劑量為60~66 Gy。常規放療組:給予常規分割照射,范圍包括原發病灶、同側肺門及縱隔。前后對穿野照射,劑量達36~40 Gy后,改為斜野避開脊髓照射,每次1.8~2.0 Gy,每周5次,總劑量為60 ~70 Gy。
1.3 評估指標 評估生存率及毒副反應發生率。正常組織放射反應依據美國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RTOG)標準進行評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生存率用Kaplan-Meier法計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生存率比較 兩組隨訪8~80個月,平均(36.70±2.86)個月。兩組1、3及5年生存率差別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存率比較(%)
2.2 兩組放療反應比較 體重降低、吞咽困難、肺纖維化、皮膚反應、心臟損傷及血液系統反應是兩組主要的早期及晚期放療反應,三維適形放療組心臟損傷、肺纖維化及血液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放療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毒副反應比較〔n(%)〕
放療是治療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常規放療的5年生存率僅為5%~10%。常規放療治療失敗及生存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局部病灶未得到有效控制及腫瘤復發。Hansen等〔3〕報道了158例行三維適形放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例,患者的1、2及3年生存率分別為61.0%、35%及23%。
本研究結果表明:三維適形放療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常規放療局部控制率低,這主要是由于無法有效地將劑量集中在靶區,引起周圍器官受量較高。三維適形放療可對正常解剖結構以及腫瘤進行三維圖像重建,制訂合理的放療計劃及計算劑量。三維適形放療克服了常規放療的前后對穿野照射缺點,通過準確定位及共面或非共面立體定向適形放療技術,使腫瘤靶區內射線高劑量分布,提高局部控制率〔4〕。劑量體積直方圖(DVH)是評估三維適形放療計劃的有效工具,通過DVH可計算出正常組織器官接受一定劑量照射的某一區域體積,更好地評估放療計劃〔5〕。合理設計放射治療野,并不會增加腫瘤遠行轉移及局部復發的危險性,也更有利于保護正常組織,減少由于放射損傷正常組織引起的非腫瘤性死亡,使生存率提高〔6〕。三維適形放療對心臟、肺臟等器官受照體積有不同程度減少,因此比常規放療具有更好的靶區覆蓋和劑量分布,同時減少放療不良反應。
1 牛道立,胡惠玲,何 芬,等.非小細胞肺癌不同分割劑量三維適形放療與常規放療的比較〔J〕.中華生物醫學工程雜志,2009;15(3):194-8.
2 Price KA,Azzoli CG,Gaspar LE.Chemoradiation for unresectable stageⅢ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8;20(3):204-9.
3 Hansen O,Paarup H,Sorensen P,et al.Curative radiotherapy of local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eight years of experience from Odense〔J〕.Ugeskr Laeger,2005;167(37):3497-502.
4 侯艷麗,葉 明,吳旭東,等.三維適形加量放射治療非小細胞肺癌〔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8;13(3):232-4.
5 祝淑釵,崔彥莉,李 娟,等.非小細胞肺癌三維適形放療后急性放射性食管炎相關劑量學因素分析〔J〕.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雜志,2010;30(1):50-3.
6 沈文斌,祝淑釵,高紅梅,等.三維適形大分割放射治療局部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不良反應與長期生存分析〔J〕.腫瘤防治研究,2012;39(5):5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