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舒 彭鳳韻 梁群 譚惠芹 毛艷
體外循環手術是應用人工管道將大血管與人工心肺機相連,將靜脈血引出體外進行氧合,再經血泵將輸回動脈系統,是一個復雜、高難度的治療過程,術中對護理配合的要求也較高[1]。我院在體外循環手術中實施優質的麻醉護理配合,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0 年 2 月-2013 年 1 月肇慶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接受體外循環手術治療的 300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年齡分組。A組 165 例(男 88 例,女 77 例),年齡 18~70 歲,平均(48.64±10.43)歲,體重 50~75 kg,平均(64.42±7.57)kg;其中室間隔缺損修補術 47 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 36 例,二尖瓣置換術 24 例,主動脈瓣置換術 33 例,二尖瓣置換術+主動脈瓣置換術 7 例,法洛四聯征矯治術 18 例。B組 135 例(男 74 例,女 61 例),年齡 5 個月~16 歲,平均(6.64±1.95)歲,體重 6~50 kg,平均(26.73±5.44)kg;其中室間隔缺損修補術 40 例,房間隔缺損修補術 32 例,二尖瓣置換術 18 例,主動脈瓣置換術 27 例,二尖瓣置換術+主動脈瓣置換術 6 例,法洛四聯癥矯治術 12 例。兩組患者性別、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麻醉前進行體外循環用品的準備,根據患者的年齡、體重選擇不同的型號,包括氧合器、膜肺管道、濾器、動脈插管、靜脈插管、心內吸引管、心外吸引管等。檢查麻醉機工作性能,七氟烷或異氟烷是否加滿,是否漏氣,根據需要更換鈉石灰。常規準備全麻用藥和各種搶救藥品等。根據患者身高、體重選擇氣管導管型號,根據年齡和手術需要準備雙腔中心靜脈包或三腔中心靜脈包、壓力傳感器、穿刺針、漂浮導管、延長管等。未成年人按照年齡、體重準備小兒專用的呼吸皮囊、螺紋管、袖帶、靜脈包、穿刺針等[2]。
針對患者對疾病預后、手術創傷、麻醉風險等產生的緊張、恐懼心理,及時予以心理疏導,關心、安慰患者,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盡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的配合麻醉和手術操作[3]。
術前提前到崗,再次檢查用物、藥品是否準備齊全。配合麻醉師進行頸內靜脈或鎖骨下靜脈穿刺,熟練進行橈動脈、足背動脈或股動脈穿刺,以便監測患者血氣分析,及時準確地了解體外循環手術患者血液pH值、血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和血氧飽和度等指標,以維持機體內穩定平衡,及時處理異常情況。妥善固定靜脈通道,小兒可采用專用輸液吊瓶或輸液泵控制輸液量。動脈穿刺部位采用紅色標簽做標記,靜脈穿刺部位采用藍色標簽做標記。深靜脈穿刺后連接雙腔靜脈導管,分別接三通管,用于連接升壓藥物、降壓藥物和全身麻醉藥物的輸液泵,嚴格按照患者體重計算用藥量[4]。
幫助患者擺放合適的體位,胸部、背部稍墊高,雙上肢裹塞體側,電刀負極板放置于下肢肌肉較厚處,以防發生電灼傷,牢固固定雙下肢。妥善固定各種管道,防止發生扭曲、受壓,盡量保持體位舒適。注意觀察尿量,如出現少尿、無尿,及時報告麻醉師并遵醫囑給予利尿劑。
麻醉后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血鉀和激活血凝時間(ACT)監測,及時提供準確的信息,隨時做好吸痰準備。術畢備好轉運呼吸機、轉移監護儀等設備,協助麻醉師連接各種管道連線。保持呼吸道通暢,吸盡氣道分泌物后再行轉運患者。由于體外循環手術患者管道較多,注意妥善處理。在搬動時動作輕柔,保證搬運途中的氧氣供給[5]。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A組比較,B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 1 兩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體外循環手術操作難度大、專業性強,對術中麻醉效果要求高,護理人員與麻醉師的熟練配合,熟悉麻醉師的操作習慣,從而默契地配合麻醉操作,做到忙而不亂,各項工作有條不紊,避免工作失誤,提高麻醉質量,保障體外循環手術的順利完成。與成年患者比較,未成年患者由于機體各項機能發育尚不完善,治療和護理配合程度也不如成年患者,手術并發癥發生率也相應較高。因此,良好的麻醉護理配合對該類患者尤為重要。
綜上所述,在體外循環手術中應實施優質的麻醉護理配合,尤其對未成年患者而言更為重要,是手術成功的保證。
[1]楊洪軍,楊學權,楊樺.11 例急診體外循環手術的麻醉處理[J].重慶醫學,2007,36(15):1501-1502.
[2]黃坤靜.45 例體外循環手術患者的手術配合[J].現代醫藥衛生,2007,23(24):3770-3771.
[3]檀文好,莫偉波,黎必萬,等.胸壁打孔胸腔鏡體外循環下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麻醉體會[J].西部醫學,2010,22(9):1642-1644.
[4]劉燕梅.體外循環手術巡回護士的配合體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0):116-117.
[5]鄧妮惠,姚莉.體外循環手術的麻醉護理配合[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3):27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