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望平
南華大學 核資源工程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美國學者萊爾·M· 斯潘塞和塞尼·M· 斯潘塞博士(Lyle M Spencer,Jr &Signe M Spencer)把人的素質比作水中漂浮的冰山,浮在水上部分的是知識、技能,謂之顯性素質;隱藏在水下部分的是動機、特質、態度、責任心等,謂之隱性素質。顯性素質是隱性素質的外在表現,隱性素質對顯性素質起決定和支撐作用,對于面向特定行業的特定專業人才來說尤其如此。在地礦類工程應用人才大軍中,雖然面向鈾資源開發的專業隊伍只占少數,但由于核能行業的特殊性,其從業者除了要求掌握相應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外,還必須具備鈾地礦行業特殊的隱性素質。成就這些素質,離不開相關科研生產與工程項目平臺的反復歷練以及行業文化的長期熏陶。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應對這些素質的啟蒙與延展起更為基礎的作用。當前我國“工程教育的工具性過于突出,工程人才的視野被局限在技術范圍之內,工程與人文、工程與環境、工程與道德被割裂開來,工程的社會性、人文性等系統內涵未得到充分體現。”[1]也就是說,工程教育過于關注學生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等顯性素質的培養,忽略了行業精神、行業意識等隱性素質的提升,長此以往會影響高校人才培養的核心競爭力。
南華大學作為一所具有深厚的核工業行業背景的合并高校,主體組成部分之一—中南工學院最早命名衡陽礦冶工程學院,是國內率先創辦放射性地質、放射性采礦、放射性選礦等鈾地礦類專業的院校。學校后來歷經劃轉地方、合并、辦學規模擴大、辦學層次提升等階段,但面向鈾地礦行業的服務宗旨依舊沒變,還專門成立了核資源工程學院。近年來,該學院適應鈾地礦事業發展的新形勢,在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除通過鞏固學科特色、優化專業結構、加強課程建設,積極拓寬鈾地礦學生知識面,提升他們的實踐能力外,還認真總結半個多世紀以來鈾地礦人才成長的規律,就如何提升學生行業隱性素質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實踐,并從基本內容、實現途徑、運行機制等方面初步建構了鈾地礦工程應用型人才行業隱性素質的培養模式。
1.核能行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要求
核能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要以鈾資源的大力開發為基本前提。鈾既是重要的國防戰略物資,也是和平發展核電的主要原料。我國鈾礦床規模偏小,礦體形態復雜,礦化不均,品位低,埋藏條件多變,礦石開拓量大,采礦貧化率高,加工流程復雜,目前國內勘探、采冶水平難以滿足我國中長期核電發展的強勁需求。國際上,西方主要大國壟斷了鈾礦定價權,使我國鈾資源貿易處于不利地位,直接參與海外開發又起步很晚。要保證國內核電的安全運行,急需培養和造就一支素質精良的鈾地礦工程隊伍。他們不僅需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尤其必須具備特殊的行業精神、行業意識、行業道德、行業態度、行業作風。上溯至20 世紀50 年代,為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和核訛詐,保衛國家安全,黨中央毅然作出發展核事業的戰略決策,從而造就了一支勤勉務實、甘于奉獻的鈾礦地勘、采冶隊伍。后來,國家發展戰略調整,核工業一度跌入低谷,原有人才隊伍逐漸流失或退休,新人未能及時補充,加上核能行業的特殊性,其所需人才不易從其他行業引進或共享,所以當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核電時,出現了鈾地礦工程技術人員短缺、員工綜合素質難以適應行業發展新需要的嚴重情況。
2.相關院校特色育人的可靠保障
在以市場為基本就業導向的大環境下,努力保持自己的育人特色是高校在激烈競爭中贏得就業市場的關鍵。對于曾經隸屬或依托行業部委辦學的高校來說,不應只是面向服務行業創辦所需的學科專業,更重要的是要努力使培養的學生具備服務這一行業所需的特殊職業素養。為此,相關院校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加強學生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顯性素質。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挖掘、整理和弘揚學校帶有濃郁行業特點的文化積淀,培養造就學生符合行業需要的隱性素質。從某種意義上講,后者因具有不可復制性,更能體現人才培養的競爭優勢。
3.鈾地礦工程應用型人才職業成功的牢固基石
作為鈾地礦工程技術人員,要想順利適應、完全融入、最終堅守這一特殊行業,并在這一領域取得事業成功,光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遠遠不夠。培養與行業需要相適應的隱性素養,更能提升他們的職場核心競爭力。隱性素質需要長時間的歷練,高校在這些方面有意識地加強培養,則可以加速他們這些素質的形成。
1.甘于奉獻的行業精神
甘于奉獻即指對事業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心甘情愿作出犧牲,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鈾資源開發具有地位上的戰略性、使命上的艱巨性、責任上的社會性、技術上的尖端性和環境上的艱苦性。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奉獻精神,不能任勞任怨,根本無法適應行業的這些特殊性。另一方面,由于體制和政策層面的原因,鈾資源在產能、定價等方面受市場調節影響較小,即便在國家大力發展核電、鈾資源需求強勁的今天,鈾地勘、采冶行業的經濟效益受到限制,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的報酬仍不能與他們的付出成正比。因此,奉獻仍是這一行業領域需繼續弘揚的主旋律。
2.安全保密的行業意識
安全意識主要是由鈾資源開發作業環境的危險性所決定的。特別是鈾資源的放射性,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潛伏時間很長的威脅。從業者只有牢固樹立安全意識,將加強安全防護作為一種職業習慣,才能有效防止各種安全事故與職業病的發生。受早年技術水平和客觀條件所限,我國第一代鈾地勘、采冶工程技術人員的安全防患措施很多難以到位,導致不少人因輻射過量患上了嚴重的職業病甚至付出生命。守口如瓶的保密意識是這一行業內每個工作人員,尤其是工程技術人員所必須具備的又一項重要素質。鈾屬于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盡管開發工作在逐步走向開放,其主要分布、產能、關鍵技術等許多資料仍屬國家和科研生產單位重要的保密資料,任何有意無意地泄密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3.愛崗敬業的行業道德
愛崗敬業體現的是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要求,同時也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這是對所有從業人員的基本道德要求,但它對鈾地礦工程技術人員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這個特殊的群體遠離繁華都市,面對的是大漠荒山,工作枯燥單調,崗位默默無聞,生活中還經常要面對擇偶難、家庭照顧難、子女就學難、看病難等現實問題,容易讓人對這一行業產生懈怠和動搖。只有牢固樹立獻身核工業的遠大理想,懷揣對地礦事業的執著追求,永葆對行業工作的滿腔熱情,才能為愛崗敬業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撐。
4.勤勉務實的行業態度
我國鈾資源礦床規模小、品位低,從勘探到采冶,工藝流程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短期內難見成效。因此,從事這一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必須時刻保持勤勉務實的態度,靜得下心思,耐得住寂寞,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方能見得到實效。
5.科學嚴謹的行業作風
鈾資源開發的防輻射要求非常高,每個步驟都有十分嚴格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工程技術人員只有平時養成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才能真正做到萬無一失。相反,任何環節的馬虎,都可能使全部工作功虧一簣,甚至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與階段性教授與實訓可習得的顯性素質不同,隱性素質需要經過系統的教育、引導、熏陶、規束才能養成。
1.以教育引導使之認同
隱性素質的形成要以對專業與行業的了解和認同為前提。近些年來,許多就讀鈾地礦專業的學生都是被調劑過來的,入學后多現專業思想不穩,總是旁騖其他、思謀另就。原因有三:一是他們大部分來自邊遠農村,對這些地方的偏僻與落后感同身受,從小向往的是都市生活,并希望通過上大學來改變現實,鈾地勘采冶的行業特點使他們的這個愿望難以實現;二是受應試教育的誤導,他們過于專注書本知識的積累,缺乏探索神秘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三是由于歷史的原因,鈾地礦行業對外宣傳很少,學生缺乏了解并存在誤解,甚至“談核色變”。因此,培養學生的隱性素質首先應著眼于鈾礦、地勘、采冶等方面文化常識以及行業發展歷史的普及,以此來增進學生對鈾地礦專業、行業的了解與認同。這些教育引導應從新生進校開始就全面鋪開,重點靠專業導論課來系統導入。
2.以制度約束使之恪守
鈾資源開發戰略地位特殊,地質環境復雜,防輻射要求高,野外作業條件有限,諸多因素都對工程技術人員隱性素質提出了嚴格要求。這些素質的形成僅靠平時的宣傳教育和有限的現場感受遠遠不夠,學校還應在教學管理各環節中,特別制定一些體現行業性質、特點和要求的制度措施來強力約束學生某些方面的思想意識和行為習慣。如:鈾地礦學生實習的安全制度和保密制度就可以比照行業對工程技術人員的要求來從嚴制定,從而使學生的安全保密意識在這種嚴格要求之下得到不斷鞏固和強化,并逐漸成為自覺習慣。
3.以文化熏陶使之內化
“文化是我們身外的一個東西—它存在于個體之外,而又對個體施加著強大的強制力量”。長期的文化熏陶能將外在的行業素質要求潛移默化地內化為從業者牢固的思想觀念,并以此來指導和約束他們的行為。這里的文化包括兩個層面:一指地礦科學文化。它作為工業文明發展的見證與縮影,折射出人類積極探索科學利用大自然,協調生態環境,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結合學校辦學歷史、學科專業特色及服務行業特點,挖掘、整理、引入一些地礦文化元素,積極營造一種地礦文化氛圍,有利于學生增進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形成勇于探索的精神、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嚴謹科學的作風。二是鈾地礦歷史文化。鈾地礦作為我國核工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為打破西方核壟斷和核訛詐的特殊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從一開始就與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是構筑我國大國地位的奠基石,是支撐民族自強的脊梁骨,是中華民族科技崛起的里程碑。但在這份榮耀背后,曾經有成千上萬的工程技術專家隱姓埋名、以身許國,一輩子奮戰在戈壁荒原、深山峽谷,經受了各種艱難險阻的考驗。他們以實際行動鑄就了“事業高于一切,責任重于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核工業精神”,形成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的“三光榮”地質傳統以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的“三特別”地質精神。這些光榮傳統和精神力量濃縮成了今天鈾地礦歷史文化的精華。汲取這些文化精髓,正是內化鈾地礦學生隱性素質的關鍵所在。
4.以行為訓練使之習慣
隱性素質單靠學歷證書、職業資質、專業考試不足以驗證,更主要的是通過工作中實實在在的行動表現出來。要使思想意識與實際行動步調一致,必須通過一定的活動載體來加強行為訓練,才能使內在的隱性素質完全外化為一種行為慣性。
1.全程覆蓋
隱性素質是一點一滴地不斷積累形成的。因此,隱性素質的培養不能指望幾門素質教育課程或者幾場轟轟烈烈的活動就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將它貫穿于大學教育全過程,結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在不同年級以不同形式展開,做到每期有安排,四年不斷線(表1)。
2.全面融入
隱性素質培養不是一個獨立的教育模塊,應將它納入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整體設計當中,融入教育實踐的方方面面,尤其要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形成良性互動,發揮協同效應。
(1)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隱性素質培養的側重點有別于思想政治教育,但其根本目的亦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將它融入高校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當中,可以大大延伸隱性素質培養的廣度和深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華大學將鈾地礦行業的隱性素質要求巧妙地融入“理想導航”、“思想道德修養”、“職業生涯規劃”等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當中,并與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紅色教育實踐、“三下鄉”活動等有機結合,充分體現了這一主旨。

表1 高校鈾地礦工程應用型人才隱形素質分年級培養方案
(2)融入專業教育。“高等學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2]。專業課雖然主要任務是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但這些課程所蘊含的精神與態度,正是它服務行業的職業素質的重要體現,因此專業教師應深入發掘各門專業課程中反映行業特點和要求的教育資源,并將它們貫穿于專業知識、技能傳授全過程,尤其要與專業實習環節環環相扣,以有效實現“在做中”提升行業隱性素質。
(3)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特定行業隱性素質的形成需要特定的行業文化氛圍。從鈾地礦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的發展史中深入發掘體現行業特點的文化元素,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形成反映鈾地礦行業特點的校園文化氛圍。比如,南華大學在設計學校形象識別系統、制定大學章程時,就充分挖掘了學校深厚的鈾地礦文化底蘊,同時廣泛吸收了原核工業第六研究所和鈾地礦企業的行業文化精華。“勤勉務實、甘于奉獻、剛健自強、敢為人先”的南華精神的提煉,更是長期從事鈾地礦教學科研的教職員工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此外,學校還通過建立礦物標本室、“鈾冶星光”網站,每年舉辦鈾礦冶文化節、鈾礦冶科技節等,使學生在校內隨時都可以深切感受到鈾地礦文化的熏陶。
3.全員參與
在行業隱性素質培養過程中,教育者的主導作用與受教育者的主體作用辯證統一、缺一不可,需要高校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完成。南華大學老一輩從事鈾地礦專業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大多是當年從各鈾地礦企業和科研院所抽調來的,既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具有良好的鈾地礦行業職業素養和深厚的核工業情結。在他們的言傳身教下,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適應行業需要的工程應用人才,并在學校形成了教職工共同參與人才行業隱性素質培養的整體氛圍。鈾地礦學生在這種濃厚氛圍的感染和熏陶下,也進一步增強了養成行業隱性素質的自覺意識,學會了全身心地去感受和體驗這一特殊事業所蘊涵的獨特魅力。
[1]張俊平,禹奇才,童華煒,等.創建基于大工程觀的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2,(6):27.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