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華
近年來,在項目建設中普遍存在房屋拆遷難的問題,由于房屋拆遷工作受阻,很多項目無法按時開工建設,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干部怕拆遷、群眾罵拆遷的現象比較普遍,拆遷引發的矛盾和問題也比較多。由于拆遷工作事關群眾的切身利益、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形象、社會的和諧穩定,當前征地拆遷已成為社會熱點,分析愈演愈烈的房屋拆遷糾紛,大部分問題出現在具體拆遷過程中,尤其是采取“委托拆遷”模式引發的問題最多。
所謂“委托拆遷”,就是正常拆遷人(項目建設方)將拆遷事項全權委托給一家拆遷公司,被拆遷戶的補償安置費用和該企業勞務費用也一并“打包”給該拆遷公司。由于被拆遷戶的補償安置費用和該企業勞務費用捆綁在一起,許多拆遷公司為了利潤最大化,一般都是盡可能壓低被拆遷戶的補償安置費用。為此他們往往采取各種手段甚至采取涉黑手段逼被拆遷戶就范。在拆遷中發生的惡性事件、群體性事件及被拆遷戶不滿利益受損而頻頻上訪多數是由此產生。
為了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應嚴格規范拆遷行為,切實維護被拆遷戶的合法權益,切實做到依法拆遷、公平公正拆遷。為此建議:
1、堅決取締“委托打包拆遷”拆遷行為。拆遷企業的勞務費用與被拆遷戶的補償安置費用嚴格實行兩條線管理。
2、拆遷補償協議應該是被拆遷人與正常拆遷人之間簽訂,而不是與拆遷公司簽訂。
3、在拆遷補償標準的制定上,建設部門應會同監察等部門參考被拆遷地段的房價基礎上提出一個標準,作為規范拆遷方的強制性要求,作為監督拆遷方是否補償到位的依據。即使是按照“拆一補一”或“貨幣補償”也應按照被拆遷戶能夠在當地購買到的普通商品住房價格來確定。
4、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的全過程管理,做到陽光操作。從拆遷許可的申請、摸底調查、拆遷評估到拆遷聽證、補償標準公示、拆遷安置補償實行全公開,全程接受公眾監督。審計、監察等部門應參與監督。
拆遷戶應有權查看立項文件和拆遷許可證。拆遷實施前,拆遷專儲資金必須足額到位,拆遷民調同意率必須達到80%以上。居民在拆遷過程中應全程參與,特別是在拆遷補償款的確定上應有一定的話語權。審計、監察部門應加強補償資金的管理。拆遷公司應該在規范、陽光拆遷補償到位后才有權利進行拆遷。
5、即使由法院實行強制拆遷,也應在拆遷人在場的情況下,安排專門的車輛和人員,幫助被拆遷戶對屋內財產物品進行打包和搬運轉移后再進行拆遷。執行過程中,法院、公安、醫療、城管、國土、住建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在確保被拆遷人安全的前提下,及時強制執行。因為強制拆遷只能拆房子,而不應損壞被拆遷戶的其他財產。
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關系國家經濟建設發展、農民群眾切身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征地拆遷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認真做好征地拆遷中矛盾糾紛化解工作。在征地拆遷前,要分析評估易引發不穩定風險的環節和因素,提出預防和化解不穩定風險的對策措施。征地拆遷實施中要加強監管,及時發現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好有關溝通協調工作,做到早發現、早處理,避免矛盾積累激化。要建立應急預案,對征地拆遷突發事件,要及時分析原因,主動向政府報告,積極采取措施妥善解決,防止簡單粗暴壓制群眾,引發惡性和群體性事件。要積極探索創新土地征收拆遷中做好宣傳引導、化解不同意見及組織實施的有效途徑和辦法,認真做好征地拆遷群眾信訪工作,深入到問題反映較多的地方去接訪、下訪,主動傾聽群眾訴求,及時改進工作,把問題解決在初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