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一次見到馬云時,他的淘寶、支付寶才剛剛起步;那時馬云就對記者笑言,淘寶以后有可能會發展成銀行。
短短8年,淘寶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支付寶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甚至覺得比信用卡還好用,也如馬云旱先預言的那樣更像銀行了。
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金融業態,馬云讓這種改變更中國化。
快錢CEO關國光去年對記者做過如此描述,信息技術對傳統行業的滲透或者經營方式的改變是徹底、顛覆性的。當信息技術遇上傳媒,那就是微博等新媒體的誕生;當信息技術遇上零售業,那就是淘寶、京東;當信息技術遇上金融服務行業,那么金融服務的形態也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很久以前,人們進行交易的時候,都是使用金屬貨幣。出現紙質契約,即紙幣以后,出現了真正的金融革命。紙質契約的信息化、電子化,會出現再次的革命,通過網絡實現所有的支付性行為、電子化管理,影響將是非常深遠的。
“也許經過100年、200年,最后紙幣會走向消亡。”關國光這樣描述信息技術帶來的金融業變革。
我們或許看不到紙幣消亡的那一天,但這場新的金融變革已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移動支付代替傳統支付、P2P(即個人對個人)貸款代替傳統存貸款……互聯網金融的這兩大趨勢正在沿著數據的路線迅速瓜分商,業銀行的市場。
最近有報道稱,馬明哲經常說,銀行的人是躺著吃飯的。躺著吃政策紅利,沒有理由做不好。
但實際上銀行的兩大先天缺陷注定其在信息化浪潮中受沖擊最大:無法提供跨行服務;產品過度標準化,沒法細致到為每個客戶提供其需要的定制服務。于是,支付寶、快錢、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實際上是網絡金融公司,迅速壯大。因為他們手中有核心資源:客戶的全面數據。
由于銀行一直是傳統金融業的中心。能否通過政策保護來減少信息化對銀行的沖擊,比如禁止第三方支付公司開展信用支付業務,或者提高民營支付公司的準入門檻?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關國光在內部講話上多次表示,誰來決定這個市場發展或不發展?不是銀行,更不是他本人,而是客戶。客戶的需求決定了什么業務模式能發展,什么業務模式能壯大,什么樣的業務模式會衰敗。政策什么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業,但沒有辦法遏制信息技術帶來的金融業變革所產生的社會性需求。有需求,就得有人去滿足,如果這個需求大到一定程度時,那就會沖破政策限制。
既然無法阻擋,何不加入信息技術改變一切的洪流?
招行行長馬蔚華說過,間接金融和直接金融很快可能就會被互聯網這種金融形式所取代,招行要形成移動銀行、終端銀行、網絡銀行等渠道體系優勢。當然這很不容易。
盡管困難,這恐怕也是傳統銀行業自救的唯—路徑。
在運營數據的網絡金融與運營貨幣的傳統銀行的激烈對決中,金融市場份額的瓜分可能還是次要問題,互聯網金融是一種不被少數專業精英控制的金融,市場參與者更為大眾化。阿里金融事業部總裁胡曉明曾明確表示,互聯網的精神是平等、開放、共享。阿里巴巴歡迎所有的金融機構接入這個平臺,共享平臺數據。
盡管胡曉明的話可能有商業營銷的成分,但其精神無疑是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的,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首先要做的恐怕就是走出專業精英的光環,向開放、接地氣的“大眾金融”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