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 奔
頸前路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11例分析
農 奔
目的探討運用頸前路手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方法回顧性分析到我院就診的11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行頸椎前路減壓、植骨治療后及遠期隨訪結果。結果術前平均JOA為11分,術后15分,改善率為66.7%,有顯著差異(P<0.05)。Odom功能評分中,術后滿意率為91%,術后6個月隨訪滿意率為100%。結論頸前路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顯著,主張對輕型病例應首選非手術治療,對保守治療效果不顯著或病情較重者,首選頸前路手術治療。
頸前路手術;椎間盤突出;療效分析
頸椎間盤突出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頸椎病之一,在椎間盤病變中其發(fā)病率僅次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人群。頸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在急性外傷或慢性勞損等誘發(fā)因素下引起椎間盤退變,出現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組織自破裂處突出甚至脫出,游離于椎管內,從而引起一系列癥狀,如神經根及脊髓壓迫癥狀,頭痛、頭暈、視物不清、上肢疼痛、麻木,四肢肌力下降、步態(tài)不穩(wěn),甚至損傷延髓危及生命[1]。
1.1 一般資料收集了2009年7月~2012年10月因頸椎間盤突出癥行前路手術治療的11例患者,其中男7例,女4例;年齡30~65歲,平均41.6歲。突出節(jié)段分布:C3-C6 4例,C4-C7 7例。臨床表現有頸、肩部痛甚至存在上肢放射痛,上肢無力、麻木引起受限,并伴有頭暈、頭痛、視物不清,有的還表現為雙下肢麻木,出現步態(tài)不穩(wěn),易跌跤,甚至截癱導致肌肉萎縮、行走困難等[2]。體格檢查提示雙下肢膝腱反射、跟腱反射活躍或亢進,霍夫曼氏征與巴彬斯基征陽性者8例。所有病例頸部X線提示頸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改變與骨質增生。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頸椎正側位及雙斜位片、椎動脈彩超、CT、MRI確診為頸椎間盤突出癥。
1.2 方法患者取平臥位,行氣管插管全麻、頸部伸展并固定,于C臂X線機定位下,顯露手術節(jié)段椎間隙和鉤突,將突出的椎間盤取出,同時取出壓迫脊髓和神經根的變形椎間盤組織和椎間軟骨,然后取自體髂骨椎間植骨融合,使用以螺釘和鋼板固定。切口內置引流條12~24h,頸托固定8~12周。
1.3 療效評價
1.3.1 JOA 17分脊髓功能評定主要包括上肢功能運動、下肢功能運動、全身感覺和膀胱功能。JOA總評分最高29分,最低0分,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7-術前評分)×100%。
1.3.2 術后Odom功能評分分為四個等級,術前頸椎病癥狀完全緩解,可進行日常活動評定為優(yōu);仍有很少的不適癥狀,但不影響日常活動評定為良;術后癥狀較前改善,但日常活動受限制評定為可;術后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評定為差。滿意率=評定優(yōu)、良、可的例數/隨訪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使用SPSS 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JOA評分治療前平均JOA評分為11分,治療后15分,改善率為66.7%,術前、術后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2.2 Odom功能評分術后Odom功能恢復評分,滿意率為91%,術后6個月隨訪再進行一次功能評分,滿意率達100%,兩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手術治療及隨訪的11例患者中未出現明顯并發(fā)癥。

表1 治療后及6個月的JOA評分、Odom功能評分比較
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發(fā)病機制是頸部突然過度活動或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變而增大椎間盤后方張力,導致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突出,使頸髓和神經根受損[3]。據統(tǒng)計,頸椎間盤突出癥多發(fā)生于中年男性,臨床上男女發(fā)病比例為1.4:1[4]。因為頸部神經沒有腰部神經根的走行長,也沒有它的游離度大,所以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的不僅是脊髓,且常常壓迫鄰近的神經根,這就是造成頸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表現多樣性和復雜性的原因[5]。臨床上,按照發(fā)病時間,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椎間盤突出癥。急性頸椎間盤突出主要是有頸部外傷史,影像學檢查表現有椎間盤破裂或突出,而無頸椎骨折或脫位。慢性頸椎間盤突出一般屬于退行性的頸椎間盤突出,病情發(fā)展較慢,但呈進行性,病損范圍僅1~2個椎間盤,MRI可見椎間盤突出,無骨贅形成[6]。本次研究的病歷多屬于慢性頸椎間盤突出癥。臨床上主要以臨床表現和影像學檢查作為診斷依據,MRI是診斷頸椎間盤突出最有效地檢查手段,X線片和CT作為輔助檢查[7]。診斷依據為:有明確頭頸部外傷史,傷前無明顯癥狀,傷后出現頸脊髓或神經根受壓的臨床表現;MRI、CT等顯示頸椎退變不明顯,但有頸椎間盤突出,且壓迫頸脊髓或神經根[7]。
頸椎間盤突出癥的一般治療包括非手術療法和手術療法。非手術療法包括牽引制動、脫水療法及外固定等。約有90%以上的患者經過保守治療后癥狀都會得到改善。牽引和頸托的固定可以減少頸椎的動度,從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和刺激,減輕癥狀,在治療的同時口服非甾體類藥物可以起到鎮(zhèn)痛、抗炎的作用,有助于緩解癥狀。但如果保守治療三個月后,癥狀無改善或改善不明顯,甚至惡化及癥狀反復發(fā)作者,應進行手術治療。手術療法包括經頸前路和頸后路手術方法。本次研究的患者主要是進行頸前路手術,頸前路手術有幾方面的優(yōu)勢[8]:最大限度地摘除病變椎間盤組織;能暴露充分,從而較好地處理增厚和鈣化的后縱韌帶,從而徹底給脊髓減壓;通過自體髂骨在減壓區(qū)植骨,恢復頸椎生理曲度與高度,擴大椎間孔,同時增強了頸部脊柱的穩(wěn)定性,起到支撐作用,并且也起到了一個良好的內牽引作用,使手術部位周圍的軟組織不會因椎間隙的縮小再次突入椎管內,對脊髓和神經根再次造成壓迫。頸前路手術的并發(fā)癥較少,一般為5%左右,其中包括頸部血管神經、食管、氣管的損傷以及頸部手術后出現血腫和感染。在本次研究中未出現明顯的并發(fā)癥。
通過本次回顧性研究,發(fā)現運用頸前路手術治療后,術后JOA改善率為66.7%,Odom功能評分的滿意率為91%,在6個月后隨訪,滿意率高達100%,頸前路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顯著。因此,筆者主張對輕型病例應首選非手術治療,對保守治療效果不顯著或病情較重者,應采取頸前路手術治療。
[1] 李向濤.脊髓型頸椎間盤突出癥的前路手術治療[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19(9):108-109.
[2] 楊喜旺,付新生,趙海波.脊髓型頸椎病前后路手術療效及隨訪結果[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4,21(4):266-268.
[3] Rizzolo SJ, Piazza MR, Cotler JM, et al. Intervertebral disc injury complicating cervical spine trauma[J]. Spine, 1991,16(6s):187.
[4] 王文.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診療進展[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12, 18(3):129-130.
[5] 毛賓堯,應忠追,胡裕桐.頸椎間盤突出癥86例報告[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Z1):54-56.
[6] 孫宇,李貴存.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94(02):156-158.
[7] 侯鐵勝,劉洪奎,賈連順,等.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與手術治療[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1997,18(6):516-518.
[8] 吳群海,張云飛,張軍,等.頸前路手術治療多節(jié)段頸椎間盤突出癥10例[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12,20(3):49-50.
R681.5+3
A
1673-5846(2013)03-0322-03
廣西崇左市寧明縣人民醫(yī)院,廣西崇左 5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