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純
為破解制約高校畢業生創業的“融資渠道不暢,缺乏創業資金”的難題,成都市武侯區積極探索打造以政府組織增信為特色的高校畢業生創業融資“綠色通道”,通過與國家開發銀行合作,在為自主創業的武侯戶籍高校畢業生提供社區金融個人聯保互保貸款的基礎上,破除戶籍限制,新開發創業園高校畢業生創業信用貸款模式,為在武侯創業的高校畢業生提供無抵押、無擔保、無聯保互保的融資服務,全方位落實“創業培訓+大學生貸款+創業補貼落實”一站式服務,初步形成了一套清晰、操作規范的高校畢業生創業融資機制。
目前,武侯區已有82名高校畢業生獲得了創業貸款475萬元。其中,通過社區金融個人聯保互保貸款模式,為77名自主創業、并在社區進行了登記失業的武侯戶籍高校畢業生提供創業資金385萬元; 通過創業園高校畢業生創業信用貸款模式,為5 戶西部智谷、川大科技園青年(大學生)創業園內的優質高校畢業生企業提供創業資金90萬元,共帶動就業300余人。
武侯區成立了由分管區長任組長的小額貸款審核小組和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青年(大學生)創業園企業貸款促進辦公室,負責組織推進、指導、協調全區高校畢業生創業貸款工作。建立了區、街道、社區(創業園)三級管理服務平臺,切實推進“創業培訓+大學生貸款+創業補貼落實”一站式服務。武侯區先后出臺《再就業小額貸款管理辦法》、《再就業小額貸款管理辦法補充規定》、《進一步推進小額貸款的實施意見》,將貸款工作納入區委、區政府一級目標進行管理,明確了高校畢業生創業貸款的資金渠道、發放規模、貼息方式、風險管控方式,制定了貸前輔導、貸款受理審核、貸款發放、貸后監管、到期清算等一整套操作流程,形成了貸前審核機制、貸中監管機制、貸后風險分擔機制,為高校畢業生創業貸款工作的持續、健康、規范化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區財政投入5000萬元,通過整合四川大學的項目、學術、專家、科技成果轉化和專業技術平臺資源,以“政校合作”模式與四川大學合作共建了川大科技園青年(大學生)創業園,依托武侯新城管委會創業中心的項目引進、管理和孵化機制建成了西部智谷青年(大學生)創業園。目前兩大園區建設面積已達8000平方米,通過完善的項目引進培育機制和項目淘汰退出機制,形成77個優質項目,擁有17 項專利產品,累計實現產值6457.65萬元,培育出2 家產值超過2000萬元和1 家產值超過500萬元的企業,在極大地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企業整體實力,提升高校畢業生信用水平的同時,帶動就業近千人,創業促進就業效果十分明顯。

武侯區一是設立小額貸款擔保基金,由區財政安排資金500萬元專戶存儲于國家開發銀行,由國家開發銀行以1:10 的比例放大,為該區提供5000萬元的貸款額度,專項用于創業個人和創業園企業,為高校畢業生創業融資提供了財力支撐。二是設立高校畢業生創業貸款風險基金,由川大科技園青年(大學生)創業園和西部智谷青年(大學生)創業園兩大園區所在的街道安排資金60萬元,對園內的高校畢業生創業貸款實行損失兜底,全額承擔,為高校畢業生創業融資提供風險保障。
武侯區在成立兩個基金的同時,不設申貸門檻,取消抵押、擔保、聯保互保方式,凡園區內企業經營狀況良好且正常納稅半年以上,吸納至少2名登記失業人員的創業者,均可申請貸款10-20萬元,由武侯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對申請貸款的高校畢業生創業企業開展風險評估,由園區所在的街道參考風險評估意見并最終確定貸款項目,報區、國開行審批放款。這一作法有效地緩解了實際操作中貸款政策扶持弱勢群體與保障貸款資金安全之間存在的突出矛盾,盡可能地避免承擔風險責任的街道為控制風險不做業務或少做業務,探索出了“市場主導,政府扶持”的最佳契合點,以及遵循信貸市場規律,按照專業信貸標準加強風險控制管理的路子,進一步推動了高校畢業生創業貸款工作向健康、可持續方向發展,實現了政府、銀行、高校畢業生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