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罡
腦瘤是指生長于顱內的腫瘤, 包括由腦實質發生的原發性腦瘤和由身體其他部位轉移至顱內的繼發性腦瘤兩類。腦瘤切除術是治療腦瘤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術后, 患者處于高代謝、高分解狀態, 如不及時給予營養支持, 極有可能導致患者營養不良或發生并發癥, 而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1]。本研究對貴航集團三○二醫院2011年1月~2013年3月采用腦瘤切除術治療的64例原發性腦瘤患者分別采用EN與TPN進行營養支持, 現將其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收集64例經顱內CT及病理學檢查等診斷為原發性腦瘤患者, 均為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入本院治療的患者, 其中男38例, 女26例, 年齡在26~77歲之間, 平均年齡為(66.11±4.73)歲;腫瘤部位及性質:橋小腦角聽神經瘤25例, 左額頂葉矢狀竇旁腦膜瘤12例, 小腦半球血管網狀細胞瘤8例, 右額頂膠質瘤Ⅰ級7例, 嗅溝腦膜瘤6例, 鞍上顱咽管瘤4例, 小腦蚓部髓母細胞瘤2例。將其按照1:1比例隨機分為兩組, 每組各32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腫瘤部位及性質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由經驗豐富的醫生采取腦瘤切除術治療。
1.3 營養支持
1.3.1 EN組 術中在胃鏡下放置鼻空腸營養管, 確定位置,術后24 h內經營養管滴注溫生理鹽水200~500 ml, 確定患者無腹脹、惡心及嘔吐等癥狀后, 24 h后經鼻空腸營養管緩慢滴注腸內營養液, 逐步過渡到全量(約6280 kJ/d)。營養液溫度控制在38℃左右, 通過營養泵以20 ml/h勻速滴注, 適應后逐漸增至100 ml/h, 1000~1500 ml/d, 連續應用7 d;同時,補充水分、電解質、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1.3.2 TPN組 術后開始至第7天通過中心靜脈或外周靜脈置管給予患者營養支持, 每天滴注全營養液3L袋。1~3 d熱量維持在71kJ/(kg·d), 氮量維持在 0.13g/(kg·d);4~7 d熱量由71 kJ/(kg·d)增加至105 kJ/(kg·d), 氮量增加至0.19 g/(kg·d) 。
1.4 觀察指標 營養指標: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轉鐵蛋白;同時,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相關并發癥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分析軟件,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 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營養狀況指標分析 營養支持前, EN組與TPN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及轉鐵蛋白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營養支持后, EN組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前白蛋白水平及轉鐵蛋白均顯著高于TPN組, 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指標分析 (±s)

表1 兩組患者營養狀況指標分析 (±s)
觀察項目血清白蛋白(mg/L)血清前白蛋白(mg/L)轉鐵蛋白 (g/L)營養支持前TPN 組 1871.34±22.52 19.64±8.21 1.73±0.21 EN組 179.56±28.69 20.32±7.54 1.79±0.25營養支持后TPN 組 376.59±25.63 19.23±6.75 1.58±0.24 EN組 435.23±32.98 25.70±7.34 1.90±0.33
2.2 兩組并發癥比較分析 TPN組有10例, 29例次發生肺炎、胃潴留、消化道出血等并發癥, EN組有5例, 13例次發生上述并發癥, EN組并發癥發生例數明顯少于TPN組(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分析(例次)
手術是治療腦瘤行之有效的方法, 但手術創傷大, 術后患者分解、代謝速度均加快, 體內營養物質迅速消耗, 易導致機體營養缺乏, 免疫力降低[2]。EN能有效維持腸粘膜屏障功能, 增加血液循環, 加速腸蠕動, 顯著降低患者血漿內毒素, 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TPN的應用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 但長期禁食可使患者腸黏膜萎縮、通透性升高,且費用較EN明顯升高[3]。
本研究結果顯示, EN支持后患者的營養狀況明顯好于TPN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說明EN組較TPN組更有利于腦瘤切除術入住ICU患者營養狀況的恢復。且EN組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明顯少于TPN組, 說明EN較TPN安全性更高。
[1]肖喜春.免疫腸內營養支持對危重病患者細胞免疫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中國醫藥導報,2009,06(16): 20-22.
[2]駱一舟,陳尚武,賞仲兔.早期腸內外營養支持對急性重癥胰腺炎的臨床價值探討.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8):1980-1982.
[3]朱利微,徐淑云,趙慶偉,等.胃癌病人全胃切除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觀察.腸外與腸內營養,2011,18(0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