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歐陽倩(安康市中醫醫院,陜西 安康 725000)
理氣通腑湯對婦科腹部手術后患者腸蠕動恢復的護理觀察
王 靜,歐陽倩(安康市中醫醫院,陜西 安康 725000)
目的:探討婦科腹部手術后患者口服中藥理氣通腑湯對其恢復腸蠕動的影響。方法:對400例在腰—硬聯合麻醉下行子宮全切除術、子宮次全切除術、卵巢良性腫瘤切除術、附件切除術后的患者在排氣、排便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情況進行了系統的觀察記錄。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結果:試驗組術后肛門排氣平均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口服理氣通腑湯能促進婦科腹部手術后患者腸功能恢復,縮短了患者禁食的時間,有利于患者術后恢復。
理氣通腑湯;婦科腹部手術;恢復腸蠕動;護理觀察
手術既是治療的過程,也是創傷的過程,是婦科腫瘤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而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因受到顯露和手術操作的刺激,而正常生理蠕動功能受到抑制,腸管的蠕動消失。腹部手術后,腸蠕動有一個從停止到恢復的過程,一般包括腸停止蠕動、腸脹氣、腸蠕動功能逐漸恢復、自動肛門排氣、排便等階段[1]。腸蠕動恢復過晚,腸道內會積存大量的氣體和液體,使腸管擴張,張力增加,腹內壓增大,從而影響患者的呼吸,下肢靜脈血液回流,可能發生肺部感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理氣通腑湯可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防止腸粘連及手術局部血淤引起的組織壞死,減少并發癥發生,促進患者恢復。對婦科腹部手術后患者口服理氣通腑湯后恢復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情況與常規護理患者肛門排氣、排便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情況進行統計比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7月~2012年8月在我院婦科住院行腹部手術治療的400例患者。年齡20~56歲,平均38歲。麻醉方式均為腰—硬聯合麻醉;手術持續時間40~65.3 min。術前12小時禁食、8小時禁飲,腸道準備方法相同均為術前2小時用肥皂水清潔灌腸;其中子宮全切除術100例,子宮次全切除術170例,卵巢腫瘤切除術50例,輸卵管切除50例,子宮肌瘤剝除術30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每組200例,兩組患者經病理診斷均為良性。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靜脈補液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對癥治療。試驗組:按腹部手術術后常規護理,術后24 h開始口服理氣通腑湯治療,藥物有厚樸、枳殼、赤芍、桃仁、大黃各8 g,丹參、萊菔子、木香、陳皮各10 g。(湯劑由我院藥劑科熬制)2次/d,200 ml/次,間隔8 h溫服,服藥期間忌生冷油膩食物。對照組:按腹部手術術后常規護理。分別記錄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第1次肛門排氣、排便時間。
1.3 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計、分析,各項參數以均數±標準差(± s )表示,采用t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次數、第1次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次數、第1次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 s )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腸鳴音次數、第1次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 s )
組別 腸鳴音恢復時間(h) 肛門排氣時間(h) 排便時間(d)試驗組 32.6±8.8 36.8±9.6 3.9±1.5對照組 48.6±10.8 50.2±12.1 4.3±1.9 t值 3.62 2.68 3.52 P值 <0.05 <0.05 <0.05
婦科腹部手術后縮短第1次肛門排氣時間,盡早恢復正常的進食功能,是患者恢復康復過程中重要而且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減少術后并發癥,促進機體恢復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不采用任何方法促進排氣,肛門排氣的時間常需要48~72 h[2]。《張氏醫通·諸血門》曰“蓋氣與血,兩相維附,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血不得氣則凝而不流。”中醫認為腹部手術后患者屬于氣滯血瘀證,治療宜行氣通腑,活血化瘀。理氣通腑湯方中以小承氣湯為主,通里攻下,配以萊菔子、赤芍、丹參、桃仁,行氣導滯,活血化瘀,同時佐以陳皮、木香,健脾行氣。術后排氣排便時間明顯縮短,早期排氣可以減少不必要的液體輸入,促使患者早期進食,有利于術后患者體能的恢復,減少了住院費用,具有臨床意義[3]。
婦科腹部手術后口服理氣通腑湯可以促進患者腸蠕動恢復,從而縮短患者禁食時間,減少輸液量,維持內環境穩定,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早日進食,減少腹脹、腸粘連的發生,對患者早日恢復具有積極作用。
[1]熊 軍,王堯華.中西醫結合腹部手術后胃腸動力紊亂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外科雜志,2003,9(1):58.
[2]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3.
[3]苗 利.理氣通腑湯治療婦科術后排氣效果觀察[J].陜西中醫,2011,32(1):11
2013-02-28 編校:蘇建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