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萍,蘭常肇,王 紅,畢穎薇,韓 穎,王 慧
(北京民航總醫院,北京 100123)
驚厥是兒科中常見的急性疾病,患者年齡越小其發病率就越高,患者如果發病的次數過多或疾病時間過長則會造成小兒出現腦損傷,及時有效的治療能有效緩解患者病情[1]。近年研究發現,嬰幼兒腹瀉可導致患者出現驚厥,目前國外對該疾病的研究較為廣泛,但我國對該疾病的治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2]。本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對嬰幼兒腹瀉引起的小兒驚厥患者采用氯丙嗪進行治療,療效讓人滿意,現報告如下。
選擇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小兒腹瀉引起驚厥的56例患兒為研究對象。所偶患者大便進行細菌培養,其中輪狀病毒陽性者24例,占42.86%,志賀菌屬陽性10例,占17.86%,沙門氏菌屬陽性12例,占17.86%,大腸桿菌陽性10例,占17.86%。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28例患兒,其中觀察組患兒男性14例,女性14例,患兒年齡為1~6歲,平均年齡為(3.2±1.5)歲,患兒腹瀉引起驚厥發作的時間為8~20 min,平均時間為(12.5±3.8)min;對照組患兒男性13例,女性15例,患兒年齡為1~5歲,平均年齡為(3.8±1.2)歲,患兒腹瀉引起驚厥發作的時間為5~18 min,平均時間為(10.5±2.8)min,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驚厥發作時間及疾病類型上不存在差異性(P>0.05),兩組患者發作形式表現為全身強直性痙攣發作,所有患者既往均無驚厥病史。
所有患兒采用生化檢測血鈉、鈣、鎂以及血糖等指標,所有患兒血常規檢查正常,患者驚厥發作期間對其進行腦電圖檢查,其中5例中央頂區或額中央區域出現漫波發放,其中2例經復查后屬于正常,2例經檢查后為背景活動減慢。患者經核磁共振檢查均沒出現異樣,另4例患者經雙側腦室體部稍大。
對照組患者采用安定針(0.1~0.3 mg/kg每次)進行靜脈注射,苯巴比妥針(6~8 mg/kg每次)進行肌肉注射用于控制驚厥的發生;對于呼吸困難者可采用鼻導管進行吸氧,流速為(0.5~1 L/min);采用復方氨基比林進行肌肉注射,1歲以內的患兒每次注射0.5~0.8 mL,1歲以上的患兒每次注射0.8~1 mL。觀察組患兒肌注或緩慢靜注氯丙嗪1~2 mg/(kg·次),對于呼吸困難者可采用鼻導管進行吸氧,流速為(0.5~1 L/min),兩組患兒在治療驚厥的同時,口服思密達治療腹瀉癥狀,用藥方案為1歲以下每日1袋,分3次口服;1~2歲每日2袋,分3次口服。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的變化,并對兩組患者進行優質、全面、科學的護理。
痊愈:患兒治療72 h內,大便次數及性狀恢復正常,驚厥癥狀基本消失;好轉:患者治療72 h后,大便次數及性狀得到好轉,全身癥狀改善明顯,驚厥的次數及驚厥的時間有明顯的改善;無效:患兒治療72小時后,大便次數、性狀以及全身癥狀無明顯改善,患者驚厥程度及時間間隔沒有得到改善。
采用SPSS 17.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計量資料均值的比較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組間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表現 本組患兒均以消化道癥狀為主要表現,如嘔吐、腹瀉等,嘔吐物為胃內物,成非噴射狀嘔吐,大便多以黃便為主,次數不等,最多達數10次,無膿血便,無里急后重等癥狀。其中有驚厥發作時無明顯高熱出現,寫不伴有噴射樣嘔吐及頭痛等顱高壓癥狀,神經系統檢查未見把賓斯基征,凱爾尼格征等陽性體征,驚厥過后患兒精神狀態同前。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患兒臨床癥狀表現
觀察組患者經過2周的治療后,臨床顯效率為92.86%,對照組患者臨床顯效率為71.43%,兩組患者的臨床總有率具有差異性(P<0.05);對患者進行為期半年的隨訪,其中觀察組患者的復發率為0.00%,對照組患者的復發率為14.28%,兩組患者的臨床復發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顯效率對比[n(%)]
觀察組患兒平均癥狀緩解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以及住院時間對比(±s,n=28)

表3 兩組患者癥狀緩解以及住院時間對比(±s,n=28)
組別 癥狀緩解時間(d) 住院時間(d)觀察組 2.45±1.21 5.89±1.63對照組 3.69±1.65 7.86±1.46 t值 3.789 3.654 P值 0.004 0.003
小兒腹瀉引起的驚厥是兒科中常見的神經系統急癥,相關學者認為患兒腹瀉驚厥出現的原因主要與患兒感染、高熱、年齡幼小及遺傳因素等有關,其中年齡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患者年齡幼小,因此患者對外界的抵御能力較差,患者容易受到感染,從而導致身體出現炎癥,引起患者發熱,持續的高熱導致患者出現驚厥的現象[3]。相關研究指出[4],導致患兒腹瀉驚厥的病毒主要是輪狀病毒[5],但本研究結果顯示輪狀病毒并非是引起小兒驚厥的主要病毒,對于上述研究結果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相關學者[6]認為腹瀉與患兒驚厥是同時存在的,其發生機制主要是皮層分化不全,患兒神經元樹突發育不健全,髓鞘尚沒形成,患兒腦部神經遞質以及腦化學成分不平衡引致的。導致小兒腹瀉驚厥的原因多,除了與患兒感染原因外,也可能與患兒遺傳因素有關,國外學者[7]曾對1對姐弟進行研究,發現該姐弟共同出現該疾病,從而提示該疾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目前嬰幼兒腹瀉引起的良性驚厥只要及時治療,患者可獲得較理想的治療效果。氯丙嗪屬于神經中樞多巴胺受體阻斷劑,具有抗精神疾病、鎮靜、降低體溫及阻斷a-腎上腺素的功效,同時也具有抗組織胺、阻斷膽堿受體、影響內分泌的功能[8]。臨床上可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癥及其他精神緊張癥狀,同時也能有效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嘔吐,且其作用效果持久,用于小兒驚厥中具有臨床復發率低的特點。安定藥物具有較好的鎮靜作用,但其副作用較大,由于患兒年齡尚小,因此對藥物的耐受程度較低,患者使用后容易出現困乏、嗜睡、震顫、視物模糊和反常的易激惹等副作用,影響患者的使用效果。本研究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且臨床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及復發率具有差異性(P<0.05)。由此說明采用氯丙嗪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優于采用安定針治療的效果,且患兒的臨床復發率較低,遠期治療效果理想,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1] 賴 宏.輕度胃腸炎伴良性嬰幼兒驚厥8例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2(5):198-199.
[2] 韓麗英.輪狀病毒腸炎引發抽搐22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學文摘(兒科學),2006,4(2):456-457.
[3] 張愛霞,張洪濤.中西醫結合治療嬰幼兒腹瀉60例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09,6(2):165-166.
[4] 趙 梅,王洪飛,李淑娟.自制中藥散敷臍治療嬰幼兒腹瀉36例[J].淮海醫藥,2009,3(2):698-699.
[5] 張桂萍,楊蘭英.用微生態法治療嬰幼兒遷延性腹瀉[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9,3(2):144-145.
[6] 董超凡.乳酸菌素片治療嬰幼兒秋季腹瀉的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0,6(5):432-433.
[7] 馬新英,孫桂芳.622例嬰幼兒輪狀病毒檢測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18(2):78-79.
[8] 吳 懼,甘曉玲,姜 舟,等.輕度胃腸炎伴嬰幼兒良性驚厥24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12(6):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