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宇
(河北省高速公路衡大管理處,河北 衡水 053020)
唐曹高速公路是溝通唐山市區與曹妃甸港區、拉動唐山經濟騰飛的重要通道,也是唐山市實施投資拉動、確保經濟平穩增長的重大舉措。該路起于唐津高速公路與唐山西外環高速公路交叉處的豐南樞紐互通立交,途經豐南區、南堡開發區、唐海縣和南堡鹽場,止于曹妃甸北環公路。公路主線全長63.673km,主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20km/h。工程于2008年11月27日正式建成通車。
蓮花泊樞紐為唐曹高速上跨唐津高速形成的十字交叉樞紐互通,可實現兩條高速間的交通流轉換。經過近幾年的通車運營,蓮花泊互通區內部分匝道邊溝排水問題逐步凸現。由于雨水的沖刷,部分路段邊坡風化泥土堆積邊溝,導致邊溝過水面積縮小、淤積,使局部路段排水不暢,造成積水浸泡路基,淹沒路面,致使蓮花泊互通區內部分匝道路面出現病害。尤其是部分瀝青混凝土匝道路面因排水溝排水不暢,雨季長期浸水,如同漫水路面,已出現裂縫、混凝土脫落等病害。如不及時治理,路面病害還會進一步惡化,發展成更為嚴重的瀝青路面水損壞,進而會對行車安全構成一定威脅,還會增加后期養護成本。為消除安全隱患,節約養護資金,對蓮花泊樞紐互通部分匝道路面進行整治設計。匝道路面病害治理長度為121.3m;匝道路面罩面長度為568.8m。
唐曹高速蓮花泊樞紐互通為連接唐曹和唐津兩條高速的樞紐互通,承擔著較重的交通量,對于這兩條高速上車輛的通行有著重要的作用及意義,為此,本工程以“安全、科學、適用、經濟”為原則,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指導方針,擬在不斷交的情況下進行施工。
通過對省內外多條高速公路養護維修工程項目的交通組織方式的全面總結分析,該工程采用“封閉施工匝道,部分匝道雙向行駛”的組織方式,匝道路面病害治理及罩面一次性完成,以縮短施工時間,減少對交通的影響。
匝道的部分路段存在路面積水的現象,雨季積水尤深,超過50cm。通過搜集養護資料和現場勘察,發現DK0+750~DK0+850(D匝道)、FK0+100~FK0+250(F匝道)、HK0+450~HK0+500(H匝道)三處積水比較嚴重,積水最深達65cm。造成積水的主要原因是排水溝不通暢,無法將路面匯積的雨水及時排走(見圖1)。

圖1 雨后的匝道
經對D、F、H匝道積水段縱斷面的研究分析,D匝道積水處下穿唐曹主線,有凈高限制;F匝道積水處要和B匝道縱坡順接,B匝道要下穿唐曹主線,有凈高限制;H匝道積水處縱斷和唐津高速主線順接。基于上述原因,在規范范圍內抬高縱斷是無法實現的,所以本次排水設計采用堵、蓄、排相結合的方案:
a)F匝道的積水主要來自匝道路面匯水和南側田地的雨水倒流,所以首先在邊溝外側設1m高的擋水埝,防止路基外積水匯入侵入占地界內,然后疏通外側邊溝,使匝道積水通過邊溝經西側的天然溝渠排走;
b)H匝道的積水主要來自匝道和一小段唐津高速主線的路面匯水,匯水面積不大,采用在H匝道圈內建蒸發池蓄水的方法,同時疏通排水溝,以防特大暴雨出現;
c)D匝道的積水主要來自匝道路面的匯水,采取建蒸發池蓄水和疏通排水溝排水的方案。
設計方案綜合考慮經濟、適用和美觀的原則。在互通圈內建蒸發池考慮美觀要求,采用緩坡不漿砌形式,挖好蒸發池后,可把原綠化恢復。該蒸發池蓄水量大且消除了傳統蒸發池的危險性。同時疏通現有邊溝,并按照一定的溝底縱向坡度將積水匯入指定溝渠。路面積水問題一般通過蒸發池和全部邊溝蓄水即能解決;特大暴雨致使路面積水時,可通過臨時抽水泵站將積水引出互通區。
積水治理后,對積水嚴重的匝道路面進行加鋪罩面,具體方案為:
對BK0+410(FK0+45.99)~BK0+500.384(FK0+136.188)、FK0+136.188~FK0+300、BK0+500.384~BK0+580、DK0+615~DK0+850路段匝道全斷面進行4cmAC-13C改性瀝青混凝土罩面,罩面前撒布SBS粘結防水層,灑布量為1.8kg/m2,并均勻撒布10mm單一粒徑石灰巖。
以上罩面路段及HK0+501.24~HK0+550路段中,由于長時間積水及水中行車,原路面部分路段路面損壞較嚴重,需要對舊路面進行挖補治理。挖補深度視病害情況而定,或只挖補原上面層,或挖補到中面層。修補材料上面層采用4cm厚AC-13C改性瀝青混凝土,中面層采用6cm厚AC-20C改性瀝青混凝土。
根據唐曹高速公路蓮花泊樞紐互通路緣(肩)石的設置情況,借鑒其它高速公路的成功經驗,原則上對路緣(肩)石的標高不再進行調整。
該工程未遇到不滿足凈空要求的情況,加鋪罩面后均滿足凈空要求。
該罩面工程對護欄標高影響不大,因此不再對波形梁鋼護欄的標高進行調整。
對中小構造物,如承載力計算表明結構物滿足受力要求,則直接進行罩面[1]。
該項目中所涉及的路面標線,根據現行《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技術規范》(JTG D81—2006)[2]和《公路交通安全設施施工技術規范》(JTG F71—2006)重新進行噴涂[3]。
病害挖補采用AC-13C、AC-20C型瀝青混合料,罩面材料選用AC-13C型瀝青混合料。混合料級配要求見表1。

表1 混合料級配要求
采用SBS改性瀝青改善瀝青混凝土性能。基質瀝青的選擇應按照規范要求,標號根據期望的改性瀝青針入度要求通過試驗確定,通常選用比改性瀝青的針入度大一個等級的標號。
修補表面層所用瀝青混凝土集料中4.75mm以上骨料采用玄武巖;修補中下面層所用瀝青混凝土集料中4.75mm以上骨料采用石灰巖,砂采用機制砂,并摻加2%的水泥。所用集料各項指標均應符合規范要求。
瀝青混合料車轍試驗動穩定度不小于3 000次/mm。
標線材料均采用熱熔型反光標線涂料,內含反光玻璃微珠為18%~25%,施工時面撒玻璃微珠用量0.3kg/m2,標線厚度不小于2mm(減速標線厚度為4.5mm+0.5mm),所有標線采用自行式劃線機一次完成。
施工前,應派旗手管制交通,及時處理車輛故障、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確保行車安全和施工順利進行。施工要求包括以下兩方面。
6.1.1 罩面前應對匝道路面裂縫、坑槽等病害進行病害治理,清除原路面反光路鈕。
6.1.2 徹底清掃原路面表面后,撒布SBS改性瀝青粘結防水層,灑布量為1.8kg/m2,并均勻撒布10mm單一粒徑石灰巖。
6.2.1 由于標線施工是在不中斷交通、不改變交通流方向的情況下進行的,施工時要分段封閉某個車道,因此,標線工程的施工應與主線病害治理施工密切配合,分段、分車道進行;且施工時,應與交通管理部門密切配合,采取交通安全措施,設置適當的警告標志,擺放錐形交通標志疏導交通,施工現場的工作人員應身著安全服裝。
6.2.2 標線施工過程中,除按施工圖紙噴涂外,還應注意在超高路段位置處,為確保高速公路的行車安全,車道分界線應設置為實線,待超高路段結束后,再噴涂成虛線。
通過對蓮花泊互通區部分匝道路段進行排水系統完善、病害修復及罩面維修,消除了安全隱患,使行車更加安全,也提高了社會效益。
[1]JTJ 073.2—2001,公路瀝青路面養護技術規范[S].
[2]JTG D81—2006,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技術規范[S].
[3]JTG F71—2006,公路交通安全設施施工技術規范[S].